深秋的一天,去保康,車隨著盤山公路蜿蜒而上,俯視窗外,一戶戶農舍,像掛在歲月深處的葫蘆,古樸,安靜。農舍門前,無一例外地佇立著一個圓錐形的稻草垛,像散落于山間的蘑菇,溫柔的,暖暖的,在淡泊與閑逸之中,綻放出平和空靈之美。
已經有好幾年沒見過這樣的稻草垛了,我不禁想起兒時的家鄉,家鄉的稻草垛敦厚樸實,透著親切與溫暖,默默地站在房前屋后,守護著農家恬淡而靜謐的歲月。
稻草垛是莊戶人家的臉面,誰家的草垛搭得大、高,就說明這家人勤快,家境殷實。記得我大伯家的哥哥找對象,女方要來看人家,大伯嫌自家草垛小,不氣派,就找我爹商量,兄弟倆連夜借來幾十捆稻草,在門前搭了一個又高又大的草垛。女方如期而來,看見門前的大草垛,斷定這家是種田的好把式,姑娘嫁過來不受罪,就同意了這門親事。
老人也喜歡聚在草垛邊,侃些家長里短,或者干脆背倚著草垛,瞇著眼打盹,一副知足安逸的模樣。也有閑不住的老人,搬一個小馬扎,坐在稻草垛邊搓草繩,他們扯出草頭,右手扭圈,左手控制著草的多少,一般扭到十圈左右,一個外形像陀螺的草繩就擰好了,十個草繩結成一組,像麻花辮一樣串起來。
平平常常的稻草,在老百姓眼里卻是寶。水瘦山寒,百草枯萎之時,稻草就成了老水牛的主糧,一捆稻草吊在場院里,老水牛不緊不慢地扯著吃,吃得嘴角泛白沫兒;嚴冬來臨,勤快的主婦早趁著晴好的日子,抱一捆稻草,攤開抖得干干凈凈,曬得脆脆的,鋪在床鋪上,睡上去,舒適暖和;即使被孩子們、雞、狗糟蹋的爛稻草,也有用,收集起來放到豬欄里,給豬們御寒、漚肥。
如今很多地方都機械化秋收,稻草被就地粉碎,回歸泥土,環保,自然。草垛,也慢慢淡出人們的視線。但是,在我的兒時記憶里,稻草垛卻依然是那么美麗讓人心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