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秋的傍晚,我坐在書房里,欣賞著一幅題為“星空”的畫。畫面天海相連,浩瀚無際。昊天之上,星月交輝,魚伴鳥飛;滄海之下,波濤相涌,鳥隨魚游。這神奇的畫面和無邊的想象力,勾起了我的回憶。
兒時的星空,如童話般美麗。石盤樣大的月光掛在村頭的枇杷樹上,壓得樹枝都彎了。星星也都早早地出來,滿天都是。我和小伙伴們唱著“青石板,石板青,青石板上掛明燈,明燈明燈多少對,一對一對數不清”的兒歌,站在高大的枇杷樹下數星星。正數得起勁時,教我們一年級的李老師也來到樹下。怕挨吵,我慌忙說我們想摘星星!沒料到他居然相信了,而且高興得很,說,你們摘不到,看我的!說著噌噌幾下就上了樹。他在樹上使勁地搖,嘩嘩啦啦有東西從樹上掉下來,落在樹下的苜蓿地里。苜蓿花在月光下開得正旺,花心盛滿晚露,閃爍著,如同漫天的星星。我們在花間找尋,還真以為掉下的是星星呢,不成想拾到的都是早熟的枇杷。李老師說,星星太高,搖不下來,只能寄希望于同學們呢!他還指著星空告訴我們,這是祖沖之星,那是張衡星,那是郭守敬星等等。它們是以科學家的名字命名的,你們要好好學習,長大后爭取擁有一個屬于自己的星!老師的話讓我們似懂非懂,但在我們的心田種下了希望和愿景。
老家有個草湖,湖心有塊凸起的高地,雜花生樹,水草肥美。多年前的春天,一群天鵝途經于此,留了下來。鄉親們喜歡天鵝,便將其視為寶貝。天鵝在人們的期待中,繁育了一群小天鵝。湖心高地有個陡崖,崖壁荊棘叢生,銳石嶙峋。為學會飛翔,小天鵝要從高地一側的緩坡爬上去,在陡崖上排成行,一只接一只從上面滑翔到湖中。因體力不支,羽翼未豐的小天鵝大多跌落在崖壁上,被荊棘刺得羽毛飄落,血跡斑斑,但它們毫不氣餒,每天都重復練習著,在陡峭的崖壁磨礪出一條由鮮血和羽毛鋪成的滑道。
秋天來臨的時候,小天鵝學會了飛翔,它們在湖上排成“人”字形,一只接一只起飛,巨大的翅膀掀起水霧彌漫。它們在浪尖上起舞,在空中盤旋,挾風而下,場面壯觀。冬季到來時,天鵝飛走了,它們飛向遙遠的南方,更廣闊的天際。我知道它們到了哪里,在群星璀璨的星空,有屬于它們的星座,那就是天鵝星座。
有一年,我到黃河岸邊寫生。黃河汛期剛過,淺灘散布著大大小小的水潭,清澈見底,有魚嬉戲。走在潭邊的小路上,遠遠看見有人在淺灘上摔跤,難解難分,誰也制服不了誰。漸漸走近后,才發現一個是人,另一個是和人差不多一樣高的魚。那人是個壯實大漢,但似乎笨拙,不是魚的對手,幾個回合,大魚掙脫大漢,一個飛躍,便如同炮彈般在空中劃出一道弧線,射入波濤洶涌的黃河。見有人看熱鬧,大漢不好意思地說,這是黃河鯉魚,它在黃河的泥沙里長大,皮糙肉硬,韌勁十足,一個人整不住它。出于好奇,我和大漢閑聊起來,知道他是河邊的村民。他說,汛期過后,黃河邊的水洼下落下許多鯉魚。水洼有泥沙暗流,人不能輕易下去。魚躲在下面看不見。我們正聊著,遠遠聽見有隆隆雷聲傳來。我們趕緊朝堤上的漁家小屋跑去,沒等進屋,便是電閃雷鳴,暴風驟雨鋪天蓋地而來。我們站在屋檐下眺望河畔,但見暴風雨卷起泥沙,挾起數條鯉魚,在雷電照耀下,閃著金色的粼光,在急雨中飛游,奔向黃河母親的懷抱。
那時的情境,我簡直無法用文字來描述。我想起鯉魚跳龍門的故事,鯉魚跳過龍門,就能奔入大海,化為蛟龍。又想起《莊子·逍遙游》中的描述:“北冥有魚,其名為鯤。鯤之大,不知其幾千里也;化而為鳥,其名為鵬。鵬之背,不知其幾千里也。怒而飛,其翼若垂天之云。”這些神奇的傳說都讓人陶醉。
如果說諺語“天高任鳥飛,海闊憑魚躍”說的是人盡其才,才盡其用,那么“星空”這幅畫所展示的是更高的境界。“納百川,攬星空”,既有萬物和諧美好相處的意境,更有在偉大的時代,聚下英才而用之的情懷!讓我們在知識的天空自在飛翔,在智慧的海洋盡情遨游,在浩瀚的星空下,終能找到屬于我們的星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