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晨,去泉邊挑水,小路旁的田埂上濕潤潤的冒著地氣,晶瑩的嫩黃色的草芽兒逗人可愛,以至于不忍踩踏。挑擔在雙肩不停換位,怕一腳不小心踩在嫩芽上。七拐八拐的小路,需要停歇一兩次,不為別的,只為賞心悅目。抬頭望望,一道紅霞披上了楊樹梢,就連樹杈間的三個鳥巢鍍金似的耀眼。小河邊柳林里嘰嘰喳喳,一群鳥兒鬧騰。偶爾,有鳥兒飛過挑水人的頭頂,一閃兩閃,肩膀上的扁擔吱嚀聲響,水花一路灑。挑水人相遇取笑逗樂,邊走邊說,挑擔在肩,輕盈自如。不覺就到岔路口,各自笑著回家。山泉清冽甘美,滋養故鄉人。無論哪個村莊,都有一眼兩眼泉水。因而,晨起挑水實為我故鄉村莊的一道風景。
在故鄉,冬眠的草木好夢初醒,出芽,生葉,嫩綠鵝黃,嫵媚得像初熟的少女,膽怯地左顧右盼,偷望挑水人的腳。故鄉人愛草,一輩子與草為伴。春草萌生,季節更替,孕育著故鄉人的夢想和希望。
故鄉的三月,是最美的一首田園詩。溪邊田埂,溝渠坡畔,房前屋后,桃花杏花燦然,濃淡得宜,醉心潤眼。不久,油菜花左邊一片,右邊一片,鋪滿金黃。輕柔的春風里夾雜著油菜花的香氣,燕子歸來的歌聲……
故鄉人大多都有自家的院落。院里種植花木果樹,飼養雞鴨鵝小狗。一聲雞鳴,一聲狗吠,呈現出一派生機,營造出一片活力。春節過后,青壯年男女走出溫馨的小院外出打工。留守的家人手把鋤頭,去田間忙活春耕;施肥、點種、鋤草,播種一個美好的希望,期盼一個豐收的好年景。
春暖總會給人帶來希冀和歡悅。鄉村大道上,奔馳的摩托車留下一陣男女的歡聲笑語;拉運農家肥的農用車發出突突的聲響,劃破寂靜的山莊。架子車、農用車穿梭在村道里,家家門前歡聲笑語,人們不慌不忙,運作自如。山野的村莊,田間地頭,好美的一幅山村春耕圖,不用涂抹,不用渲染,堪稱經典的杰作。
鎮上的干部已下到村里,幫助村干部出謀劃策,購買春耕肥料。互助合作社的興起,解決了農村留守家庭的實際困難,促使困難家庭渡過春耕難關。鎮干部與村民交朋友,拉家常,深入田間鬧春耕。脫下工作服,赤臂到暖洋洋的太陽下做農活。走走看看,隨意聽到的是他們暖心的話語。
“娃他大,出外打工幾時走的?最近來電話了沒有?”鎮干部一邊關心的問話,一邊打土坷垃。
“正月初七走的。昨晚電話說加夜班啦。”婦女一邊搭話,一邊抬頭朝村道路口望了一眼。
“出外打工很艱辛,在家留守更辛苦。上有老下有小,前前后后多操勞 。”鎮干部說。
“多謝村鎮干部關心,辛苦也值得。”婦女邊說邊忙手中的活。春暖,田野里有很多的野菜。家有小孩的婦女帶一把小鋤,一只小竹籃子,蹲在盛開油菜花的行行田里。婦女一邊細心地挑揀草間的薺薺菜、馬蘭頭菜,一邊輕松地哼著歌兒。為的是怕肩上的小孩子睡著了,哪知,哼著歌兒就像催眠一樣,孩子睡得更香了。油菜花金黃地鋪滿田野,肩背小孩的婦女蠕動在黃色的菜花中。美麗的蝴蝶在金黃色的舞臺上跳著柔和而優美的舞姿。它們一會兒在空中飛舞,一會兒靜靜地停留在油菜花上……
這樣暖和的天氣,正是故鄉“三月三,上兌山”的廟會日子。幾天前,就有人陸續上山,經營鞭炮香裱的人更是瞄準這個商機,小吃攤點也不例外,風風火火熱鬧了幾天。出租車、私家車穿梭在盤山公路上,步行的人們更是半夜行程趕個早到。聲勢浩大的兌山廟會場面,可謂人山人海。
這是故鄉春天的一件大樂事,大家高高興興,放鞭炮,燒香許愿。那些打扮得齊齊整整的男女老少,虔誠地跪拜,點起香火,低頭默念。或許一個冬天積淀的念想就會在那一刻得以釋放,或許一個許久的期盼就會在那一刻得以實現。在這里,無論貧富貴賤,人的心境平等,清凈無塵。人人懷著一個夢想上山,帶著一份祝愿下山,投入新生活。
在三月里,故鄉的喜事特別多,龍騰虎躍,生機無限。該萌生的一如既往蓬蓬勃勃,望窗外輕揚的新綠,看檐下筑巢的春燕,心情釋然——春天來啦,仿佛可以聽見孕育希望的春之聲。
無意間再看時,窗外已是別樣的風景。洋溢著陽光的滿樹滴翠的楊柳,婆娑于枝頭的楊絮,迎風而舞發出撲簌簌的聲響。
春雨,銀線般的雨絲密密斜織,刷新著冬天殘余的痕跡。屋檐落下滴滴答答的雨聲,伴隨著農人勞累后甜美的輕鼾聲,一起在夜間合奏。靜美的花兒,一朵朵在夢里盛開,在雨中綻放。
哦,春之聲,和著轟鳴的撞擊聲,和著嚶嗡的竊語聲,和著溫柔的風雨聲,和著楊柳的吐芽聲,在故鄉的原野上隨季節次第綻放——桃紅柳綠,麥秀鶯啼;荷香果甜,蟬嘶蛙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