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話說:“今年的筍子,來年的竹子。”竹林中那松松軟軟的土壤表層,串珠似的往上“鼓”起來了。在冬天,竹筍已在土里默默地吸吮充分的營養,靜候春天的到來。春雷一聲響,地下春筍長。別看它細皮嫩肉,嬌小可愛,若有一陣春雨,那就地裂土崩,勢不可擋。不管土有多硬,或是石塊壓身,它有萬夫不當之勇,毫不猶豫地破土而出,爭先恐后地涌現地面。不是親眼所見,真是難以置信。難怪早有“雨后春筍”之成語,用來比喻事物迅速發展。春筍不屈不饒地向上,沖開遮蔽在它頭頂前輩們的手臂,厚積薄發,直上天空。
“清明看筍出,谷雨見筍高”。清明和谷雨這兩個季節是春筍的生長旺期,一般情況下,春筍露尖以后,不到一個月就成幼竹。“谷雨”過后,細雨霏霏,竹林間,又一代新筍萌出,拔節有聲。在寂靜的竹林里,似乎能看見破土而出的春筍,頂著泥塊、樹葉,探頭探腦向四處張望。褐色毛茸茸外衣,頭上還頂著淺黃色的芽苞。別看它一副漫不經心的樣子,卻有著極強勁的生命力。不管是在山崖樹蔸下,也不管是在絕壁亂石中,它都能從土里冒出,生長自如。
誰能相信竹筍一夜長一尺,十日高一丈。我信,因為我已多次留心觀察,不然它就不是春筍了。為了證明春筍的長勢,我和同伴找來棍子插在一根春筍旁邊,第二天前去查看,能長高好幾公分。有時比劃著正好和自己個頭一樣高,隔了幾天再去,一下子躥了老高,只能將手高高舉起,才能夠得著。春筍生長發育的速度可以用“一夜數尺”來形容也不為過,竹筍們仿佛都在比賽似的,迫不及待使出渾身的力氣,拼命往上躥。你追我趕,哪個也不遲緩,哪個也不遜色。
谷雨后的春筍,在一層一層脫去包在它身上的冬衣后,渾身散發出淡淡的清香,每脫下一層筍殼的時候,春筍又長高了不少。筍蔸底下則是一堆筍殼,橫七豎八地躺臥在那里。這時,母親就會拎只竹籃,鉆進竹林里,撿拾地上筍殼。筍殼撿回家后,規整好綁在板凳上,平時吃飯坐在上面,壓平筍殼,但很是硌屁股。綁了一段時間以后就松開。這時的筍殼平整光潔,母親把它拿來做鞋樣,照著差不多大小的鞋,用剪刀剪下,就是一個鞋樣了。還可以把筍殼撕成長條,掛于壁間。夏季的時候,把這些撕成長條的筍殼浸在水里,可以用來綁南瓜藤或豆角藤之類,總之,物盡其用。而我們小孩則把竹林里剛脫下來的筍殼拿來當玩具。也許看到大人把筍殼拿來做鞋樣的啟示,我們則把筍殼做成鞋子。為了不被折斷,做之前,把筍殼浸下水,這樣筍殼就變得柔軟。扭彎成鞋的模樣,用藤條綁縛好。這樣用筍殼做成的鞋子穿在腳上,涼絲絲的;做成靴子穿在腳上,“咔嚓咔嚓”,還真有些模樣。還可以做成草帽戴在頭上,能遮陽。我最喜歡用筍殼兒折傘,既能單個玩,又可以組合起來耍。做法很簡單:把筍殼兒從根部折三次,每折長約一寸左右,將第二折和第三折處均勻撕成條狀,然后把第一折處倒過來,緊貼著第三折處,筍殼兒自然成圓桶狀后,在第一處綁上,小巧靈瓏的傘就做好了。不但能張開,還可以收攏,與古人用的油紙傘一般無二。連續幾把傘疊加,又像托塔天王手中的鎮妖寶塔。
春筍拔節長高,當長成樹那么高的時候,就褪去了全部褐色的外衣,開叉長出嫩枝,在風中搖曳,輕輕搖擺著婀娜的身姿。幼竹和母竹齊頭并肩,相依相靠,相伴左右,很快就融入一片翠綠的竹海當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