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些日子,老家自然埭復墾,我家及幾戶鄰里的近五畝竹園被砍伐鏟除,觸及此事,內心起伏,勾起了對竹的回憶。
隆冬時節,大人們趁著農閑,清掃竹園,鋪上稻草,然后覆上厚厚的一層土,算是“蒙竹窩”,實為施肥,為來年多出筍、出好筍打基礎。遇有大雪紛飛時,北風呼嘯,竹子搖其竿、抖其枝,彈去積雪,仍傲然挺立。在這寒冷的季節,她凌云勁節,渾身披綠,生機勃勃,讓你敬仰,叫你贊嘆。
春天來了,人們最先聯想到的是楊柳吐綠、小草發嫩,其實,最早擁抱春天的要算力道強勁的竹筍了,因為她在冬天就蓄勢待發。神奇啊,早晨你看到竹園一處平整無痕,到晚上此處微微凸出,第二天清晨,嫩筍就向你微笑了,然后一天一個樣,天天向上。暗綠的竹衣油光光的,伴隨著筍變大變脆,成了竹殼并掉落,人們將其收納,待到端午節裹粽子時作扎繩,留著紡紗時作芯錠。褪掉竹殼的筍成了竹,她中空外直,節節聯結,伸出手臂,枝葉茂盛,隨風搖曳,成了園中光彩奪目的新生力量。
夏秋季節,竹園內通風、清涼,成了老少皆宜的避暑樂園。小孩們會選擇間距恰當、竹竿堅實的兩根竹子,用以翻跟頭、蕩秋千;男人們會在中午擺上一張長凳或竹床打赤膊睡午覺;婦女們會捻麻、紡紗、捺鞋底;上工時,社員們會在竹園中學《毛選》、開會議事、打草繩、拌化肥土等。此時,如果我是畫家,會畫一幅《竹園歡》,如果我是音樂人,會作一首《竹園樂》。
我家有種淡竹和筵竹,每年會間伐筵竹出售,補充家用,于是筵竹又有了“啞巴兒子”的俗稱。淡竹也稱篾竹,用處可就大了,農家人會請篾匠打織曬墊、篾簍子、篩子、筲箕、簸箕等。我父親也會編竹籃子、菜籃子、秧籃子。在生產、生活中使用籃子等“篾器家伙”的感覺,別有一番鄉土韻味。
竹的形、神,竹園的印跡、樂趣,存于心中,值得回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