娘有臺“蝴蝶牌”縫紉機,在當年屬于十分稀罕的名牌緊俏貨。縫紉機由四部分組成:機頭、機座、傳動和附件。縫紉機雖是機器,卻有自然、隨意、謙和、樸實的天性。娘起早摸黑,與縫紉機朝夕相處,旋轉(zhuǎn)皮帶輪,踩動腳踏板,就是人與機器的完美結合。
縫制全家老老少少四季的衣服、褲子,用得著縫紉機;衣服開線扒縫、磨損、刮破,用得著縫紉機;親戚家孩子滿月、過歲、買布料做童裝送禮,用得著縫紉機……
片刻的閑暇時間,娘在屋里轉(zhuǎn)悠,有時覺得寂寞,就順手給縫紉機保養(yǎng),擦洗或加注潤滑油,或轉(zhuǎn)動縫紉機,趕制幾雙鞋墊。這樣,就覺得心里塌實,生活有了奔頭。
娘在縫紉機上忙活時,動作輕巧,熟練敏捷。打線、穿針,左手捏住布邊,右手按壓布料,前拽后推,兩手慢慢運送布料,兩腳用力蹬踏腳板,縫紉機發(fā)出一陣急促的“嗒嗒”聲。到轉(zhuǎn)角處提起壓軸,轉(zhuǎn)向,繼續(xù)運送布料,每條線痕都做到一絲不茍。
白天娘在生產(chǎn)隊里參加勞動,只有利用晚上時間在縫紉機上干活,往往一忙就到深夜。我常常睡了一覺醒來,看見昏黃的油燈下,娘在縫紉機前忙碌的身影。她一邊手腳麻利地往針眼軌道上送布,一邊撓撓被蚊蟲叮咬的地方。
娘在給我做衣服時,常常讓我提前反復穿試。有時沒有衣袖,有時沒有上領,有時僅僅是一只袖子,娘讓我穿在身上,她仔細觀察、測試,如果肥瘦大小不合適,還可以適當修改一下。盡管有時只是一塊自家織的土布,娘總想讓她的孩子穿戴得合身得體。
平常裁剪衣服,平布或者卡滌布、燈芯絨之類各種面料剩下的七零八碎的邊角、布頭,娘細心收集起來,抽時間將一塊塊布頭反復排列、組合,粘貼、縫合、裁剪,做成一個精致的書包。上面有三角形、方形的花花綠綠的圖案,縱橫對稱,井然有序。我背著這個書包,第一次跨進學校大門,直至完成小學的全部課程。
縫紉機沒有任務的時候,娘小心翼翼將機頭收起,放進機箱妥善保管。表面光滑平整的臺板,像個寫字臺。娘用一塊碎花布,四周縫了松緊帶,嚴嚴實實蓋了縫紉機。趁娘閑暇,我有時趁機坐在縫紉機旁,利用臺板寫作業(yè),感覺很舒服。
像一位忠誠的朋友,那臺縫紉機陪伴娘一路走過歲月的風風雨雨,點點滴滴。如今,80多歲的娘再也踏不動縫紉機了,也不需要縫紉機干活了。縫紉機油漆剝落,皮帶松馳,式樣老舊,可娘依然會時時拂去落在上面的灰塵,依然會小心保養(yǎng)它,依然會投給它溫柔而親切的目光。
我理解娘的心情,因為縫紉機真實地記錄了我們家?guī)资陙淼乃崽鹂嗬保Y了娘太多的汗水。這些,娘不會忘記,也會成為我記憶深處一份最珍貴的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