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經》文本以哲學意義之“道德”為綱宗,論述修身、治國、用兵、養生之道,而多以政治為旨歸,乃所謂“內圣外王”之學,文意深奧,包涵廣博,被譽為萬經。
章 1
看它看不見,就叫"夷";聽它聽不到,就叫"希";捉它捉不著,就叫"微"。從這三方面不可以加以探究,所以是渾融無名的元始。居于其上的本源已不清楚,由它而下的現實世界是清晰具體的。它本身渺渺茫茫,無以名狀,不同于現實的具體存在。這就叫做沒有確定形狀的形狀,不可歸結于具體組分的顯象,它是不確定性的表征。圍繞著它團團轉,我們永遠也搞不清它的模樣。維系于古已有之的道,以駕御現實的具體存在。能懂得返本復初,是維系于道的基本點。
譯文 2
吾言甚易知,甚易行。
天下莫能知,莫能行。
言有宗,事有君。
夫唯無知,是以不我知。
知我者希,則我者貴。
是以圣人被褐而懷玉。
譯文 3
大道泛兮,其可左右。
萬物恃之以生而不辭,功成不名有,衣養萬物而不為主,常無欲,可名于小;
萬物歸焉而不知主,可名于大。
以其終不自為大,故能成其大。
章 4
人民都已經不怕死了,為什么還要拿死來恐嚇他們呢?像那些想要讓人民恒常怕死,稍有出格者就隨意抓來殺掉的政策,哪個能無所顧忌地強硬堅持呢?要知道,自然會有一種汰劣機制來司殺,俎代這汰劣機制而妄動殺戒,那就像俎代高明的木匠砍木頭。俎代高明的木匠砍木頭,是很少不砍傷自己的手的。
譯文 5
天下之至柔,馳騁天下之至堅。
無有入于無間。
吾是以?
不言之教,無為之益,天下希及之。
章 6
道蔭庇著萬物,它是善人的珍寶,也是不善人托求庇護的歸依。嘉美的言辭可以使人們交互尊重,良善的行為可以讓人們互相感染,對那些不為現行價值觀所認可的不善之人,為什么要橫加貶棄呢?所以,自詡為“天子”而自貴,設置三公九卿以供驅使,雖然好象是有了玉璧由四駕馬車供奉護擁著似的尊貴顯耀,其實還不如來進修我所說的道。從古以來,人們如此推重我所說的道是為了什么呢?還不是因為它有助于人們達成目的,避免過錯嗎?所以才得到天下人的共同推重。
譯文 7
甚高德位的行為形貌是對道的效仿。道化生萬物的過程表現為恍恍惚惚的不確定性。在恍恍惚惚的不確定之中,有了相對確定的形態停駐;在恍恍惚惚的不確定之中,又有了相對穩定的結構實體的呈現。在具象的實體世界,窈窈冥冥之中可以捕捉到某種情態表現。這情態表現非常本真,它蘊含著源之于道的德的信息。從古到今,這一系列表現從未改變,閱遍了眾多人群王朝、物類王朝的興衰變遷。我是怎么知道這些人群王朝、物類王朝的基本狀況的呢?就是通過觀其情察其德而得知的。
譯文 8
其安易持,其未兆易謀;
其脆易泮,其微易散。
為之于未有,治之于未亂。
合抱之木,生于毫末;
九層之臺,起于壘土;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為者敗之,執者失之。
是以圣
民之從事,常于幾成而敗之。
慎終如始,則無敗事。
是以圣人欲不欲,不貴難得之貨;
學不學,復眾人之所過。
以輔萬物之自然而不敢為。
譯文 9
此章為第一章,“道可道,非常道”的“道”可以用言語表述的話,那么它就是平常的“道”但如此章所說:“道可道,非常道”就是說[“道”是可以用語言來表述的,它也不是普通的“道”]“名可名,非常名”的“名”如果要用語言來表述的話,那就是平常的“名”但是如此章所說“名可名,非常名”也就是說[“名”也是可以用語言來表述的,它也不是普通的“名”](這里有些人會誤解說明一下,意思也就是說:“道”是可以用語言表述的,但是本章所表述的并非普通的“道”)“無名”的“無”本章所表述的是天地混沌未開之際的狀況。
“有名”的“有”本章所表述的是宇宙萬物的本原。所以,老子的道德經第一章就是告訴大家以后要常從“無”中去觀察領悟“道”的奧妙,要常從“有”中去觀察體會“道”的端倪。下面的句子更好“此兩者同出而異名,同謂之玄,玄之又玄,眾妙之門”就是說此兩者來源于相同而名稱相異,都可以稱得上玄妙、深遠。但是它并非一般的玄妙、深奧、而是玄妙又玄妙,深遠又深遠。是宇宙萬物天地之奧妙的總門。
譯文 10
大國者下流也,天下之牝。
天下之交也,牝常以靜勝牡。
為其靜也故宜為下。
故大國以下小國,則取小國;
小國以下大國,則取大國。
故或下以取,或下而取。
大國不過欲,兼畜人;小國不過欲,入事人。
夫兩者各得其所欲,大者宜為下。
譯文 11
圣人無常心,以百姓之心為心。
善者,吾善之;不善者,吾亦善之──德善。
信者,吾信之;不信者,吾亦信之──德信。
圣人在天下,歙歙焉為天下渾其心。
百姓皆注其耳目,圣人皆孩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