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晉(公元265年-公元316年)【優秀5篇】》由精心整編,希望在【西晉】的寫作上帶給您相應的幫助與啟發。
西晉的建立 1
曹魏后期,政治日益腐敗,階級矛盾越來越尖銳。與此同時,統治階級內部出現了以曹爽為首和以司馬懿為首的兩個集團的對立和斗爭。
司馬懿,河內溫縣(河南溫縣)著名的士族。曹操開始起用他,至曹丕時地位逐漸顯要。明帝時,他是指揮對蜀作戰的主將。238年,他又率兵平定割據遼東的公孫淵,成為魏國有聲望的大臣。明帝死,年幼的曹芳繼位,司馬懿為太尉,與宗室大臣曹爽受遺詔共同輔政。曹爽上表推舉司馬懿為太傅,實際上將他架空。司馬懿表面稱病,不預朝政,暗中卻在布置力量,伺機消滅曹爽集團。
249年(嘉平元年),曹爽等陪同曹芳出洛陽城南拜謁明帝陵,司馬懿乘機在洛陽發動政變,奪取了朝中大權。251年,司馬懿病死,子司馬師繼續掌權。254年,司馬師廢曹芳,立? 次年,司馬師死,弟司馬昭當政。260年,曹髦不甘心做傀儡,于是率數百仆從向司馬昭進攻,結果被殺。司馬昭另立曹奐為帝,政權完全為司馬氏所控制。
公元263年,司馬昭利用蜀國內部混亂的機會,派鄧艾、諸葛緒、鐘會率大軍分三路攻蜀。時蜀將姜維駐軍隴上沓中(甘肅臨潭縣南),聞鐘會軍已至漢中,諸葛緒至武街橋頭(甘肅成縣西)切斷了他的后路,乃率軍退回劍閣,抵抗鐘會軍。西路鄧艾軍從隴上輕裝出陰平道(從甘肅文縣經四川平武),行無人之地七百余里,接連攻下江油、涪城(四川綿陽)、綿竹(四川德陽北),進逼成都。后主劉禪出降,蜀亡。
265年,司馬昭子司馬炎廢魏帝曹奐,自立為帝,國號“晉”,定都洛陽,史稱西晉。
西晉的統 2
孫權病死,暴君孫皓繼位,政治極端腐敗。司馬氏滅蜀以后,便在益州大造舟艦,準備伐吳,而孫皓卻漠然處之。
279年(咸寧五年)十一月,晉大舉伐吳,步騎二十余萬分五路直指建業、夏口、 江陵等地。王浚率水軍自巴蜀順江而下,直逼吳都建業。280年(太康元年)三月,吳主孫皓向晉將王浚投降,吳亡。經過九十年的分裂混戰,至此中國又重新統一。
曹魏與西晉的中國歷史 3
我們都說以史為鑒,如果過分地強調以史為鑒,并不是好事!中國封建社會的歷史就是過分強調以史為鑒,導致中國封建社會兩千多年的歷史成一個模式發展,制約了中華民族的創造性,出現了很多奇怪的現象!曹魏、西晉,這兩個朝代,就是以史為鑒造成的一對怪胎!
為什么說曹魏、西晉是中國歷史上的一對怪胎?
西晉是繼曹魏之后的又一個短命王朝,西晉之于曹魏,從歷史演變來看如出一轍,就像今天運用3D打印技術打出的圖像,絲毫不爽。下面我從曹魏與西晉的歷史演變作比較,讓大家認識這對怪胎。
先說曹魏。
曹魏的創始人是曹操,經歷了曹丕、曹睿、曹芳、曹髦 、曹奐等六代君王,其演變過程大致經過了這樣五個階段,在混亂中起事,奉主上以從民望,挾天子以令諸侯,太子之爭,禪讓等。
在混亂中起事,奉主上以從民望,挾天子以令諸侯,太子之爭,這些都發生在曹操身上。先說第一個階段,起步階段,在混亂中起事。
東漢末年,特別是到了靈帝時期,經張角農民起義的沖擊,腐朽的東漢王朝分崩離析,處于風雨飄搖之中。曹操二十歲舉孝廉入仕,本想為朝做一番事業,但處處受到打擊,對前程心灰意冷,于是回到老家,蓋了一棟茅草房,希望過春夏談書,秋冬狩獵的世外桃園生活。不久,又因為國家發生金城邊章動亂,朝廷又征召曹操為官。后值董卓進京,擾亂宮闈,屠殺臣民,董卓本想表曹操為驍騎校尉,與之共同輔政。不想曹操不與董卓同流合污,于是曹操 后散發家產,組織義軍,企圖推翻董卓的殘暴統治。十七路諸侯討伐董卓,袁紹為盟主,曹操代為奮武將軍。因袁紹的不作為或無能,行動失敗。曹操于是再一次到揚州征兵準備單干,后東郡太守王肱被殺,袁紹舉薦曹操為東郡太守,后兗州牧劉岱戰死,陳宮等人又推薦曹操為兗州牧,從此曹操有了根據地,結束了流寇生活。
不久,漢獻帝劉協從李傕、郭汜的狼窩中逃出來,流落到洛陽,曹操看到了機遇,準備迎駕漢獻帝。這一舉動,遭到大多數人反對,只有荀彧與程昱支持他,荀彧并提出了“奉主上以從民望”的主張。于是,曹操采納了荀彧“奉主上以從民望”的主張,開啟了人生的第二階段:奉主上以從民望。
曹操在董昭等人的配合支持下,以洛陽破敗、糧草轉運困難為由,將漢獻帝挾持到了許昌,并將許昌改為許都,定都許昌。
漢獻帝到了許昌,到了曹操身邊,許昌成了全國人民心目中的圣地,成了有志之士向往的地方。曹操奉主上以從民望,受到了一大部分社會精英的追奉。如曹操先后運用皇帝的名義,表征全國名士。華歆、王朗兩人就是從孫權的地盤上奉旨而來。劉表集團中的精英韓嵩奉劉表之命出使許昌,結果受天子之封為零陵太守,甘心情愿地為曹魏集團工作。桓階,劉表千方百計地與之套近乎,甚至想將老婆的妹妹嫁給他為妻,并任命他為從事祭酒,他也置若罔聞,但卻甘心為曹魏集團奔走,在劉表與袁紹相爭時,他卻勸劉表的部屬長沙太守張羨主動投靠曹操,盡管此時他沒見過曹操的面,曹操也根本不知道有他這個人存在,但他卻認為“曹公雖弱,仗義而起,救朝廷之危,奉王而討有罪,孰敢不從?”當時崇拜曹操,為曹操工作,此等例子不勝枚舉。
袁紹見到這一切也在想心事。當初,漢獻帝逃到洛陽時,他的謀士許攸等也曾建議他迎駕漢獻帝,他缺乏遠見,認為把漢獻帝放在身邊是個麻煩。有漢獻帝在身邊,遇事要請示,不請示,有輕視皇權的嫌疑,請示又輕視了自己的權力,所以沒有迎駕漢獻帝。現在看到曹操利用漢獻帝對天下發號施令,人馬越來越多,地盤越來越大,實力越來越強,袁紹眼紅,更讓他不服的是,曹操居然以皇帝的命令封他袁紹為太尉,封他曹操為大將軍,自己的地位居然排在了曹操的后面,想到這里袁紹悔恨當年沒有勒死曹操。袁紹想將漢獻帝弄到自己身邊來,最少弄到離自己近一點的地方來,或將漢獻帝放在自己與曹操之間的中心地帶上,不管哪一種方案,曹操都不予理睬。于是袁紹準備對曹操訴諸于武力,準備消滅曹操,不想經官渡之戰,袁紹不但沒有消滅曹操,反而被曹操打敗了,袁紹怎么也想不通,結果憂郁而死。
西晉的滅亡 4
各族人民的內遷
東漢以來,分布在西、北邊疆的少數民族已陸續向內地遷徙。
魏晉時期,漢族統治者為了加強對各少數民族的控制和補充內地勞動人手的不足,經常招引和強制他們入居內地。
各少數族人民內遷后,在漢族的長期影響下,逐步地由游牧生活向定居的農業生活過渡。魏晉時,西、北各少數族人民向內地遷徙的活動,更加頻繁,而且種族很多,主要有匈奴、羯、氐、羌以及鮮卑五族,史稱為“五胡”。
當時,在內地不少地方,少數民族人數相當多,如西晉時,關中戶口百萬,其中少數民族占了一半左右。
各族人民的起義
各族內遷以后,與漢人雜處,過著定居的農業生活。魏晉統治者強迫各族人民納租調,服力役,“服事供職,同于編戶”。
西晉占田制明確規定了他們的租調負擔。漢族的官僚、地主多以少數民族人為奴婢、佃客。殘酷的民族壓迫,使各少數民族對西晉統治者“怨恨之氣,毒于骨髓”,因而反抗不斷地發生。
西晉后期,先后爆發了齊萬年、李特、張昌、王如及杜弢等領導的大規模起義,其中李特之子李雄還在四川建立了“成漢”政權。
西晉的滅亡
在各地流民不斷起義時,內遷的少數民族上層分子也相繼起兵反晉,其中劉淵、石勒起兵最早。
劉淵字元海,匈奴左部帥劉豹之子,漢化程度很深。劉豹死后,他代為左部帥,惠帝時為五部大都督。當李特、張昌先后舉兵反晉,宗室諸王混戰于北方之際,匈奴貴族共推劉淵為大單于。
304年(永興元年),劉淵開始起兵。很快發展到五萬人,定都于離石(山西離石),建國號“漢”,自稱漢王,“胡”、漢各族很多人歸附他。他在軍事上也取得一系列的勝利,攻占了太原、平陽(山西臨汾)等地,向南遷都于蒲子(山西隰縣)。
石勒出身羯族,居上黨武鄉。曾被賣為家奴。劉淵稱漢王時,他參加起義。
308年(永嘉二年),劉淵稱帝,遷都平陽。接著派王彌、劉曜等率大軍進攻洛陽。310年,劉淵死,子劉聰殺兄自立為帝。次年四月,石勒在苦縣(河南鹿邑)寧平城消滅十余萬晉軍,晉軍元氣大傷。
六月,王彌、劉曜等攻下洛陽,殺王公以下三萬余人,俘獲晉懷帝。八月,又攻下長安。后來,晉將賈匹等在關中漢人的支持下奪回長安,迎司馬鄴為帝,是為愍帝。
316年(建興四年),劉曜圍長安,愍帝出降,西晉滅亡。
西晉歷史簡介 5
公元265年,司馬炎取代曹魏政權建立了晉朝,這就是歷史上的西晉。公園311年,劉聰領匈奴軍隊攻占了西晉的都城洛陽,俘獲晉懷帝,西晉軍隊則在長安擁立愍帝,延續西晉政權。五年后,即316年,劉曜又率領匈奴軍攻破長安,愍帝獻城投降,西晉結束。第二年,司馬睿在建康稱帝,續建了晉朝,史稱東晉。
西晉的歷史僅有五十二年,但它卻結束了三國以來的分裂局面,重新統一了中國(280年司馬炎滅吳),為當時社會與經濟的發展提供了短期的良機。西晉繼續沿用曹魏時建立的“九品中正制”選官法,但卻弊端百出,成了世家大族壟斷政權的工具,形成了等級性的士族門閥制度。西晉還以法令確定官僚貴族的經濟特權,即官品的占田權和隱客制。西晉雖然只有五十二年,但中間卻有長達十六年的“八王之亂”,反映出統治集團內部的激烈矛盾。
西晉的文化程度也很高,名醫王叔和著有《脈經》,地理學家裴秀編有《禹貢地域圖》,史學名著《三國志》即由西晉時的陳壽所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