講文明守規則的格言(一)
1、聞善以相告也,見善以相示也。——《禮記·儒行》
2、君子有三患:未之聞,患弗得聞也;既聞之,患弗得學也;既學之,患弗能行也。——《禮記·雜記下》
3、孝子之有深愛者,必有和氣;有和氣者,必有愉色;有愉色者,必有婉容。——《禮記·祭義》
4、如果道德敗壞了,趣味也必然會墮落。——狄德羅
5、禮儀周全能息事寧人。——儒貝爾
6、頭銜愈大,禮儀愈繁。——丁尼生
7、讓者,禮之實也。——朱熹
8、禮貌之于人性如同熱量之于蠟燭。——叔本華
9、夫君子之行,靜以修身,儉以養德,非淡泊無以明志,非寧靜無以致遠。——諸葛亮
10、唯寬可以寬人,唯厚可以載物。君子以厚德載物。——易傳
11、人生十年曰幼,學。二十曰弱,冠。三十曰壯,有室。四十曰強,而仕。五十曰艾,服官政。——《禮記·曲禮上》
12、生活里最重要的是有禮貌,它比最高的智慧,比一切學識都重要。——赫爾岑
13、人在智慧上應當是明豁的,道德上應該是清白的,身體上應該是清潔的。——契訶夫
14、上不臣天子,下不事諸侯;慎靜而尚寬,強毅以與人,博學以知服;近文章砥厲廉隅;雖分國如錙銖,不臣不仕。——《禮記·儒行》
15、在人與人的交往中,禮儀越周到越保險。——卡萊爾
16、人不能象走獸那樣活著,應該追求知識和美德。——但丁
17、人無禮則不生,事無禮則不成,國無禮則不守。——孔子
18、良好的禮貌是由微小的犧牲組成。——愛默生
19、禮貌是有教養的人的第二個太陽。——赫拉克利特
20、禮儀是微妙的東西,它既是人們交際所不可或缺的,又是不可過于計較的。——培根
21、良心是由人的知識和全部生活方式來決定的。——馬克思
22、學禮完善自我,懂禮形神俱佳,守禮誠信社會,用禮耀我中華。——趙書
23、張而不弛,文武弗能也;弛而不張,文武弗為也。一張一弛,文武之道也。——《禮記·雜記下》
24、安上治民,莫善于禮。——《孝經》
25、師嚴然后道尊,道尊然后民知敬學。——《禮記·學記》
26、禮尚往來。往而不來,非禮也;來而不往,亦非禮也。——《禮記·曲禮上》
27、讓,德之主也,讓之謂懿德。——左傳
28、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懼乎其所不聞。莫見乎隱,莫顯乎微,故君子慎其獨也。——《禮記·中庸》
29、口惠而實不至,怨菑及其身。——《禮記·表記》
30、世界上最廉價,而且能得到最大收益的一項物質,就是禮節。——拿破侖·希爾
31、在宴席上最讓人開胃的就是主人的禮節。——莎士比亞
32、行一件好事,心中泰然;行一件歹事,衾影抱愧。——神涵光
33、敬人者,人恒敬之。——孟子
34、要留心,即使當你獨自一人時,也不要說壞話或做壞事,而要學得在你自己面前比在別人面前更知恥。——德謨克利特
講文明守規則的格言(二)
1、文明的真正驗證不是人口統計數字,不是城市規模,也不是農作物的產量—而是一個國家能造就出怎樣的人。——愛默生
2、以愛己之心愛人則盡。——張載仁
3、一個人最傷心的事情無過于良心的死滅。——郭沫若
4、君子憂道不憂貧。——孔丘
5、無禮是無知的私生子。——巴特勒
6、禮貌使有禮貌的人喜悅,也使那些受人以禮貌相待的人們喜悅。——孟德斯
7、禮之于人,猶酒之有襞也。——孔子
8、彬彬有禮的風度,主要是自我克制的表現。——愛迪生
9、禮貌周全不花錢,卻比什么都值錢。——塞萬提斯
10、君子己善,亦樂人之善也。——禮記
11、師也者,教之以事而喻諸德者也。——《禮記·文王世子》
12、道德不是良心的可卑的機謀,而是斗爭和艱難,激情和痛苦。——托馬斯曼
13、儒有博學而不窮,篤行而不倦。——《禮記·儒行》
14、禮貌使有禮貌的人喜悅,也使那些受人以禮貌相待的人們喜悅。——孟德斯鳩
16、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誠,意誠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齊,家齊而后國治,國治而后天下平。——《禮記·大學》
17、安上治民,莫善于禮。——孝經
18、世治不輕,世亂不沮;同弗與,異弗非也。——《禮記·儒行》
19、善氣迎人,親如弟兄;惡氣迎人,害于戈兵。——管仲
20、文明的建立靠的不是機器而是思想。——諾曼卡雷斯
21、靜以修身,儉以養德。——諸葛亮
23、凡學之道,嚴師為難。——《禮記·學記》
24、一個人的禮貌,就是一面照出他的肖像的鏡子。——歌德
25、禮所以決嫌疑,定猶豫,別同異,明是非也。——吳兢
26、恭近于禮,遠恥辱也。恭則不侮。——論語
27、脾氣暴躁是人類較為卑劣的天性之一,人要是發脾氣,就等于在人類進步的階梯上倒退了一步。——達爾文
28、有兩種和平的東西,那就是法律和禮貌。——歌德
29、禮儀,是聰明人想出來的與愚人保持距離的一種策略。——愛默生
30、君子不自大其事,不自尚其功。——《禮記·表記》
31、學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禮記·學記》
32、尊人立莫坐,賜坐莫背人。蹲坐無方便,席上被人嗔。“又”尊人與酒吃,即把莫推辭。性少由方便,圓融莫遣之。——王梵志
33、三年耕,必有一年之食;九年耕,必有三年之食。——《禮記·王制》
34、將不可驕,驕則失禮,失禮則人離,人離則眾叛。——諸葛亮
35、莫見乎隱,莫顯乎微,故君子慎其獨也。——《禮記·中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