谷雨,是二十四節氣之第6個節氣,春季的后一個節氣。斗指辰;太陽黃經為30° ;于每年公歷4月19日-21日交節。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谷雨節氣的活動及養生方法,希望能對大家有所幫助。
谷雨節氣活動
禁殺五毒
谷雨以后氣溫升高,病蟲害進入高繁衍期,為了減輕病蟲害對作物及人的傷害,農家一邊進田滅蟲,一邊張貼谷雨貼,進行驅兇納吉的祈禱。這一習俗在山東、山西、陜西一帶十分流行。
谷雨貼,屬于年畫的一種,上面刻繪神雞捉蝎、天師除五毒形象或道教神符,有的還附有諸如“太上老君如律令,谷雨三月中,蛇蝎永不生”、“谷雨三月中,老君下天空,手遲七星劍,單斬蝎子精”等文字說明,寄托人們查殺害蟲、盼望豐收、安寧的心理。
走谷雨
古時有“走谷雨”的風俗,谷雨這天青年婦女走村串親,或者到野外走走,寓意與自然相融合,強身健體。
喝谷雨茶
傳說谷雨這天的茶喝了會清火,辟邪,明目等,所以南方有谷雨摘茶習俗,谷雨這天不管是什么天氣,人們都會去茶山摘一些新茶回來喝,以祈求健康。
漁家流行谷雨祭海
谷雨時節正是春海水暖之時,百魚行至淺海地帶,是下海捕魚的好日子。俗話說“騎著谷雨上網場”。為了能夠出海平安、滿載而歸,谷雨這天漁民要舉行海祭,祈禱海神保佑。
因此,谷雨節也叫做漁民出海捕魚的“壯行節”。舊時村村都有海神廟或娘娘廟,祭祀時刻一到,漁民便抬著供品到海神廟、娘娘廟前擺供祭祀,有的則將供品抬至海邊,敲鑼打鼓,燃放鞭炮,面海祭祀,場面十分隆重。
谷雨食香椿
北方則有谷雨食香椿的習俗,谷雨前后是香椿上市的時節,這時的香椿醇香爽口營養價值高,有“雨前香椿嫩如絲”之說。香椿具有提高機體免疫力,健胃、理氣、止瀉、潤膚、抗菌、消炎、殺蟲之功效。
賞花
谷雨前后也是牡丹花開的重要時段,因此,牡丹花也被稱為“谷雨花”。“谷雨三朝看牡丹”,賞牡丹成為人們閑暇重要的娛樂活動。至今,山東、河南、四川等地還于谷雨時節舉行牡丹花會,供人們游樂聚會。
谷雨祭祀文祖倉頡
據說,“谷雨祭倉頡”,是自漢代以來流傳千年的民間傳統。至今陜西的一些地方還保留此風俗。
洗澡消災避禍
在西北地區,舊時,人們將谷雨的河水稱為“桃花水”,傳說以它洗浴,可消災避禍。谷雨節人們以“桃花水”洗浴,舉行射獵、跳舞等活動慶祝。
谷雨養生方法
1.起居養生
谷雨到來,暮春到了,萬物生長漸旺,天氣也漸熱。中午氣溫較高,但早晚氣溫仍較低,因此早晚時要適當加穿衣服,尤其要注意切勿大汗后吹風,以防感冒;過敏體質的人外出時還要預防花粉過敏,預防過敏性鼻炎、過敏性哮喘等的發作。
此時陽氣漸長,陰氣漸消,要早睡早起,不要過度出汗,以調養臟氣。另外,由于谷雨時節雨水較多,要防濕邪侵入人體,出現肩頸痛、關節疼痛、脘腹脹滿、不欲飲食等病癥。
2.精神養生
在情志、運動方面也如清明節養生一樣,保持心情舒暢、心胸寬廣,聽音樂、釣魚、春游、太極拳、散步等都能陶冶性情,切忌遇事憂愁焦慮,甚至動肝火。
3.飲食養生
此時,肝臟氣伏,心氣逐漸旺盛,脾氣也處于旺盛時期,正是身體補益的大好時機,但不能像冬天一樣進補,應當食用一些益肝補腎的食物,以順應陰陽的變化,為安然度過盛夏打下基礎。
谷雨喝谷雨茶的原因
谷雨有“雨水生百谷”之意,它也是春季的最后一個節氣。這個節氣之后,降雨量逐漸增多,空氣濕度增大,從中醫養生的角度來說,潮濕的環境會對人體產生一些不適的影響。
谷雨茶,經過雨露的滋潤,營養豐富,香氣逼人。喝起來口感醇香綿和,對人的身體特別好,通全身不暢之氣:以茶驅濕氣、以茶防病氣、以茶養生氣。傳說谷雨這天的茶喝了會清火,辟邪,明目等,所以南方有谷雨摘茶習俗,谷雨這天不管是什么天氣,人們都會去茶山摘一些新茶回來喝,以祈求健康。
谷雨茶也就是雨前茶,是谷雨時節采制的春茶,又叫二春茶。春季溫度適中,雨量充沛,加上茶樹經半年冬季的休養生息,使得春梢芽葉肥碩,色澤翠綠,葉質柔軟,富含多種維生素和氨基酸,使春茶滋味鮮活,香氣怡人。谷雨茶除了嫩芽外,還有一芽一嫩葉的或一芽兩嫩葉的;一芽一嫩葉的茶葉泡在水里像展開旌旗的古代的槍,被稱為旗槍;一芽兩嫩葉則像一個雀類的舌頭,被稱為雀舌;與清明茶同為一年之中的佳品。一般雨前茶價格比較經濟實惠,水中造型好、口感上也不比明前茶遜色,大多的茶客通常都更追捧谷雨茶。
民間還傳說真正的谷雨茶能讓死人復活,肯定很多人聽說過,但這只是傳說。可想這真正的谷雨茶在人們心目中的份量有多高。
茶農們說,真正的谷雨茶就是谷雨這天采的鮮茶葉做的干茶才算是真正的谷雨茶,而且要上午采的。茶農們那天采摘來做好的茶都是留起來自己喝或用作來招待客人,他們在泡茶給你喝的時候,會頗為炫耀地對客人說,這是谷雨那天做的茶哦。言下之意,只有貴客來了才會拿出來給你喝。問其為何要特別把谷雨那天的茶留起來待客喝,卻不賣給別人,是什么緣故?茶農會鄭重其事對你說,谷雨那天采制的茶,喝了對人身體特別好,通全身不暢之氣,有病可以治病,無病喝了防百病。說得那樣神乎其神,令你對他的茶不免肅然起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