靜思語禪語便簽禪語悟道
1、抱著功利主義的思想去學佛法,動機不正,因地不真,虛偽的因,必得 幻滅的果。無論做何事,最要緊的是動機,所謂因正果圓,如果因地不真, 便會果遭報業。
2、虔誠之心,不分大小。從一件小事上,就能看到人的真心,所以我們要認真對待每一件事。不管做什么事情,我們都要有一顆至誠的心,因為只有認真對待每一件事,才能把事情做好。
3、忍耐譏謗莊嚴福慧,忍耐譏諷毀謗,增長福德智慧。譏諷毀謗是“逆增上緣”,也是激勵自己上進的力量。
4、風吹亂了花的夢囈,你卻說,那只是你的心在漂移,忘不了的是你,參不透你留給我的禪機。
5、境由心造隨緣自在,春有百花冬有雪,夏有涼風秋有月;若無閑事掛心頭,日日皆是好時節。
6、一個人懶惰,虛度時光,最終一事無成,都是自己原諒自己的惡.安慰自己的失.欺騙自己的心造成的。
7、佛心禪語】 缺失的部分也有精彩正是那個缺失的部分在起作用,使我們保持著生命的彈性。
8、菩薩成就四法,得大財富,何謂為四?乞者不逆;于所施物不生愛惜;恒愿眾生獲多財寶;舍離諸見,順于正信。《大寶積經》卷-。,無垢施菩薩應辯會
9、般人都認為愛心是給別人的,其實愛心是給自己。
10、人生如果不能忍辱,就無法成就事業.學業與道業。修行必定要能堪忍無量的苦,無忍決不會有所成就,是故“忍”為修學佛法的重心。
11、我當普為一切眾生備受眾苦,令其得出無量生死眾苦大壑。……我當于彼地獄.畜生.閻羅王等險難之處,以身為質,救贖一切惡道眾生,令得解脫。《華嚴經》卷二十三,十回向品
12、佛心禪語】 生命的實現與生活的開展,需要寬廣的心理生活空間,因此,“放下”和“空”是每個人所必需的生活藝術和智慧。——鄭石巖
13、機會的一半掌握在自己手中,往往沒有被很好地運用,一半被客觀把持,能讓客觀聽命于主觀者極少。因此,人的一生難免遺憾,注定殘缺。殘缺和遺憾是生命的常態,不妨樂觀一點。
14、在這個世界上,你必須時刻保持謙卑才能不斷進步,你必須常常仰望才有機會看到星空。
15、我們應該學習圣人包容萬物的寬大心胸,心境才能超脫;否則盡管信仰虔誠.禮敬拜佛,終究還是會墮入魔道。
16、多念佛,祈求阿彌陀佛保佑臨終預知時至,這樣可以嗎?可以!但不如多念佛,好死歹死皆一任阿彌陀佛。
17、風風雨雨弘法,平平常常念佛;安安靜靜往生,自自然然成佛。
18、佛心禪語】 幫助別人.其實也是在幫助自己。贈人玫瑰,手留余香。在幫助別人 的同時,我們不但能在內心產生一種由衷的快樂,而且也會得到他人的 幫助。
19、禪語感悟人生的句子】 世界上是非.愛憎的事情出乎尋常的多,仔細思考我應該怎樣去應付,那就是應該放寬心胸多加忍耐,心地敞亮地順其自然。
20、佛心禪語】 我寧愿過著艱苦樸素的日子,也不愿意自己的幸福和快樂建立在他人的痛苦之上。
21、這個世界上還活著的已沒有唐朝人,沒有清朝人,甚至很少有民國人。朝代是用來更替的,人生下來是為了死的。人生其實就這幺簡單。為前人掃墓,實際上是為了讓后人為自己掃墓。
22、世間森羅萬象,一切宛然存在。由于我們在主觀上存在妄想執著,才改變了外在事物的形象。
23、最有禪意的句子】有毅力.勇敢,坎坷的道路也能走到平坦。
24、既然十法界不離一心,則一切修法,都是修心。參禪.念佛.誦經.禮拜.早晚殿堂,一切細行,都是修心。
25、真正的感情應該從奉獻中獲得。《星云大師講演集》
26、天天禪語】的事,認真投入;遠離不對的事,就能轉苦為福。
27、佛教的真理猶如明燈,將遣除一切眾生的無明,并啟迪心靈的智慧。跟著真理的腳步,讓我們來一趟菩提之旅吧!這一定是一個寂靜與安詳的旅程。
28、天天禪語】有苦的人走不過來,有福的人就要走過去。
29、做人的六條標準:知因果.講良心.守道德.立志向.養識見.充才干。
30、我不共世間作諸諍論,然而世間于我強為諍論。所以者何?諸知法者,不與他諍,離我我所,共誰為論?《大寶積經》卷五十七,佛說入胎藏會
31、經百千劫,常在纏縛,唯殺盜淫,三為根本,以是因緣,業果相續。《楞嚴經》卷四
32、可以放逐自己,不可放縱自己。被逐而后自醒,放縱而后自迷。可以相信命運,不可被迷信所縛。命運可以自己掌握,迷信則被外物驅使。
33、如阿揭陀藥,能療一切毒,佛福田如是,滅諸煩惱患。亦如日出時,照耀于世間,佛福田如是,滅除諸黑暗。《華嚴經》卷十三,光明覺品
34、佛心禪語】 適時的放下不僅是治病的良藥,有時甚至會成為救命的法寶。
35、悟是不能完全用語言及文字表達和形容的,譬如你吃了一顆糖,感覺很甜美,這甜的滋味只有吃過的人才能知曉,沒有吃過糖的人是不易體會的,“悟”是自證自覺的境界。
靜思語禪語便簽禪語悟道(二)
1、此常樂涅槃從實智慧生,實智慧從一心禪定生。(古印度)龍樹《大智度論》卷十七
2、觀察事物,太遠了看不真切,太近了也看不清,必須保持適當的距離,看人看人生亦如此。
3、佛法不是反對.摒棄一切追求,而是要讓一切追求在道德的規范下得到合理的實現。
4、不傳播是非,不將憂苦帶給別人,是為生活的密行。
5、利行。俗語說“給人方便,就是給自己方便”。幫助別人就是幫助自己,“助人者,人恒助之”。有時候一句關懷的好話,一個幫助的結緣善行,就是善因會結善果,廣種福田必獲豐收。
6、佛心禪語】 能夠正視自己的人,會虛懷若谷,謙虛謹慎,從而才有更嚴格的要求與更 高的追求,人生才能達到新的高度。
7、這個世界無時無刻不在對我們說法,這種說法常是無聲的,但有時卻比有聲更為深刻。
8、佛心禪語】 在佛家看來,世間的一切事物的因緣生生不息,所以,一個人如何對待自己以外的事物,關系到他人如何對待自己。
9、輕弄毀蔑余人故,當知是罪,重于比丘四禁。《摩訶般若經》卷二十,夢中不證品
10、求一切福德,皆應修學智慧方便。《佛說未曾有因緣經》卷下于諸壽命中,慧命為最勝。《別譯雜阿含經》卷十二
11、離者欲合,合者歡喜,不作群黨,不樂群黨,不稱說群黨。《中阿含縊》卷三十六,《象跡喻經》
12、佛心禪語】 應事接物,常覺得心中有從容閑暇時,才見涵養。
13、以分別為道,以煩惱為道,以疾病為道,以鬼神為道,以苦為道,以死為道。(宋)藏巴嘉熱大師“六平等”
14、做人要有踏實感,不要只有成就感。踏踏實實地做人,心中多舒服。
15、樂者必受苦,苦者苦轉勝。《正法念處經》卷五十七
16、我答應試試,但我一個人寫不了,只能在這里拋一塊磚,請大家不吝獻出美玉,滿足一下這位年輕博友的愿望。
17、不要抱怨,任何抱怨出去的,最后都要自己收回,不合算。
18、蘊五大種,六根及六處,無知煩惱暗,自性悉清凈。《佛說大悲空智金剛大教王儀軌經》卷三
19、若有人王成就正見,如法化世,名為天主,以天善法華世間故。《心地觀經》卷一,報恩品
20、既知意矣,即思量義,思量義矣,即見真實。《勝天王般若經》卷一
21、佛心禪語】 一切道理都孕育在最平常.最平凡的生活中,只要細心體驗,肯定受益匪淺。
22、不求在俗世中暮鼓晨鐘,千年坐禪,但可隨著音樂放縱遐思,坐看云起,養一份釋然。
23、懂得珍惜才懂得愛,惜緣感恩,涌泉以報;惜福心發,大愛慈悲。
24、而此菩提,非以住得,非不住得。何以故?以彼法性不離無生,非曾有非當有,亦非可壞,是故無得。《大寶積經》卷六十,文殊師利授記會
25、調心的最后目的是要把心調伏得沒有煩惱.沒有無明.沒有貪心.沒有癡心,最后全心全意來為大眾服務.為大眾做牛做馬。
26、菩薩于一切法住無分別,能滿六度。《大般若經》卷二十二,教授教誡品
27、如果夢想還很遙遠,你盡管勇往直前;如果夢想舉步可入,你則需小心翼翼。因為一旦走進夢想,夢想可能就成了另一個現實,并不一定比曾經的現實美好。
28、當下的心念——好的,應精進;不好的,應去除。
29、佛心禪語】 也大奇!也大奇!無情說法不思議;若將耳聽終難會,眼處聞聲方得知。——洞山禪師
30、一切所有及其果,盡施于人舍心生。說名布施波羅蜜,是故彼唯心體性。(古印度)月稱《入菩薩行論》
31、佛語禪話】對人和睦才能歡喜.自在地過日子。
32、天天禪語】若能心正.念不偏,有定力堅守崗位,則事無不成。
33、佛祖說:欲望微小的人,內心坦然,沒有什么擔心和害怕的事,遇到事情總可從容應對,沒有什么缺憾。
34、眾生皆有佛性,眾生平等,既是如此,我們就都無權剝奪.破壞其他眾生的生存權利,這也是慈悲的佛教徒首先應該做到的。
35、事懺誦經持密咒,觀像禮拜供養力,造塔造像及布施,稱贊佛僧名號等。若能了達真空理,名為理懺滅罪根。(明)宗喀巴《顯密修行次第科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