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的端午要多熱鬧有多熱鬧,除了賽龍舟外,端午的美食也熱鬧得很——連三歲小孩都能數出七八樣端午美食,比如粽子、鹽蛋、皮蛋、大蒜子燒肉、水煮鱔魚、紅莧菜……眾多端午美食,熱騰騰香噴噴擺滿端午每家的大餐桌,我最喜歡的還是粽子、鹽蛋、艾葉粑粑這三樣最具端午味道的食物。
端午粽子飄香
粽子滿溢湖南人追求的端午時節家的味道。
有人愛在粽子里放臘肉,有人則在粽子中把豆呀棗呀花生栗子呀,雜七雜八放上一大堆,我們全家人最愛的卻是黃澄澄最簡單的堿水粽。母親、外婆、奶奶包的粽子,我覺得最好吃,因為粽香里滲出故鄉的家的味道,只有遠離故鄉的人,才能吃出那獨有的深情來。
我們家,端午節的準備工作就是從包粽子開始的。快到端午時節,母親會約上三兩鄰居好友上家一起包粽子。翠綠色的粽葉一片或兩片在大人們手里輕巧地轉成漏斗狀,插入一根筷子,放入浸泡好的糯米,塞緊,捆扎,好像很容易。我也學著拿起粽葉,一陣手忙腳亂,卻裹了這里露出那里,而大人們在說說笑笑中,面前的粽子早已結成長長的一串。
煮粽子最讓人等得心焦,一般要等到第二天清早起床,桌上才能擺好媽媽熬煮了一夜的粽子。迫不及待剝開粽葉,露出金黃金黃的粽子,蘸上白糖,送入嘴里,甜甜軟軟,滿口清香。
近年來的端午節,母親都會托人帶來她包的堿水粽,兒時的場景此時會一一再現,隨著自己年歲增長,那些與端午粽子的記憶會愈發清晰起來。
時光讓一枚蛋變咸
端午吃鹽蛋,是湖南人過端午的重要食俗之一。
端午的時光會讓咸味的鹽,透過青色鴨蛋殼滲入蛋白,讓蛋黃冒出油光。一般來說,在湖南人的家里,在端午前一個月,不少人家便開始準備做鹽蛋了。
今年端午前的兩個月,我對來自鄉下的一筐鴨蛋不知如何下手,這時朋友發來一段做鹽蛋的視頻。此前沒有親手做過鹽蛋的我,發現要做出好鹽蛋,需準備兩樣重要材料:白酒和鹽,此外另加上衛生紙和保鮮膜。鴨蛋經清水洗凈晾干,白酒里洗個澡,然后放進鹽里滾幾滾,粘滿鹽粒后,需用衛生紙包裹。再入白酒消毒殺菌,趁著酒液未干,再滾一道鹽。經過這樣層層酒洗鹽覆,最后包保鮮膜,全部裝入大塑料袋密封好,放置通風陰涼處。我分別在十天、三十天、四十天時試吃過這些鹽蛋,發現時間越長,蛋黃越沙。
只不過鹽蛋放置的時間長了,蛋白咸度會增加。
此時,我取出鹽蛋黃和其他食材同炒。蛋黃和玉米、茄子、絲瓜、苦瓜都可搭配。我最初試驗的是絲瓜炒蛋黃。鹽蛋煮熟,取出蛋黃碾碎,絲瓜切條備用。油熱時,翻炒蛋黃,炒香后,加少許水煮開,放絲瓜繼續翻炒,直到蛋黃粒和絲瓜全都相融。出鍋時,滴幾滴生抽,加不加鹽,試完味再定。絲瓜炒咸蛋黃,如在最好的年華里青年男女的相遇,蛋黃的沙、絲瓜的鮮滑都達到極致,特別下飯。蛋黃做了菜,蛋白也不能浪費。把蛋白切成碎末,最好拌白米稀飯。或者用蛋白來炒青椒,都能很好地稀釋蛋白的鹽分。
忘不了端午艾葉粑粑
端午前幾天,菜市場擺滿了艾草和菖蒲,主婦們買菜時帶回兩把,大門口插上一把,窗臺上插一把,驅蚊辟邪。
艾葉除了香氣好聞,藥用價值也不可低估,散寒、止咳、抗過敏。嫩艾葉還能做艾葉粑粑。端午做艾葉粑粑,這是我們家鄉在端午節保留的美食習慣,在我們家鄉,端午時節的艾葉粑粑比粽子還受歡迎。
這個端午,我為家人正在做艾葉粑粑,我也希望未來我的女兒也會做艾葉粑粑,而女兒的女兒也能繼續做艾葉粑粑——端午的飲食文化就這樣一代一代相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