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夏不下,犁鈀高掛。農村長大的娃兒,大多知道這句諺語。于是立夏的雨就成了豐收的征兆。
記憶中的立夏,午后都會下雨的。這時,母親從菜堆或者背簍里拿出一些剛采摘來的竹筍,叫我們剝去筍殼。
剝筍是要有耐心的。一根根拇指般大小的竹筍,要一圈一圈的剝去它的外殼。剝到三五根,指尖就痛了,這遠遠不及到竹山里采野竹筍的樂趣。
我們老家,到處有竹。房前屋后、田邊土角、溪邊溝旁,真可謂是好竹連山有筍香。但四月的筍子主要是在溝邊的竹林里。因為栽種在屋前屋后的南竹生的是春筍;田土邊上的金竹,卻筍已成林。小河小溝,濕氣重,水竹筍可隔三岔五地從土里冒出,一直到小滿過后。
采筍的時日,我們有時背上背簍,有時提著竹籃。進到竹林里,一棵棵竹筍在翠葉下、草叢里、藤棘中立著。用手一拔,“叭”的一聲,竹筍就被采摘起來了。歡聲笑語在竹林間響起,但有時也會傳來哭聲。那不帶背簍竹籃的小伙伴,抱著一捆竹筍始終走不出竹山。因為捆筍子得有方法,竹筍角尖皮滑,捆不好,繩索往尖頭移動,筍子就會散落,再多的筍,你都不能帶回家。大人教我們,理齊竹筍后,捆緊它的大頭,再用幾根筍扎進去,越扎越緊,這樣無論你走多遠,捆好的竹筍都不會滑落。
立夏是一定要吃筍的?!傲⑾牟怀怨S,瘦得光咚咚”。立夏桌上的筍有很多種吃法,在我們鄉下老家,有兩種做法一定要有。一種是把竹筍剝殼后,切成小指一般長短,然后與鴨子一起用干辣椒烹炒。金黃的鴨肉,淡綠的竹筍,油嗆的紅辣椒。這樣一鍋色香味俱全的節日主菜,在桌子的炭爐上飄著香氣,等不到開飯時刻,我們早已悄悄偷吃了好幾回。還有一種是制成豆腐筍。將筍子切細,配以臘肉丁、豌豆米、豆腐顆,佐以蔥花大蒜,混合熱鍋烙炒,熟后裝盤。吃時,用洗凈的萵苣菜葉包卷豆腐筍入口,菜葉的生脆,豆腐筍的鮮香,味道好極了。圍桌吃飯,母親總會往我們兄妹碗里夾鴨肉和竹筍,用菜葉包卷豆腐筍送到我們嘴里。
吃竹筍,父親不忘教育我們。只有初中文化的父親能背出宋朝曾幾《食筍》中的“叮嚀下番須留取,障日遮風卻要渠。”并解釋說:采筍,不要把一個地方的采完,要留下一些讓它們得以成竹成林。喝了兩杯酒后的父親還出聯:“稻草捆秧娘捆崽”,叫我們兄妹想下聯。上小學的兄妹我們當然對不出,父親用一個場景引導說:你們拿著竹籃去打筍子,筍子裝在竹籃里,想想怎么來對。最后我們還是對不出。父親告訴說是:“竹籃裝筍母懷兒”。今天,我終于明白其中的意思了。
其實,立夏吃筍,古而有之。民俗認為,立夏以后就是炎炎夏天,為了不使身體在流汗較多的盛夏虧損消瘦,就要進補。立夏這天吃筍,寓意雙腿會像破土而生的竹筍那樣有力,能行遠路。近現代畫家、詩人吳藕汀更是將竹筍與櫻桃、芍藥、蕙蘭同畫作詩,贊其為立夏餞春的美食云:
多年不見小黃魚,
寄客何來櫻筍廚。
立夏將離春去也,
幾枝蕙草正芳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