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那么一捏,一揉,一搓,一片花瓣就做好了。再一捏,一揉,一搓,花朵的莖稈就出來了。再從赤橙黃綠青藍紫的面團里,擷取一塊綠的揉揉捏捏,也不過三兩分鐘時間,一朵綠葉紅花的牡丹花就做好了。這就是面塑,非物質文化遺產。
李家世代以面塑為生,父親及父親的父親都是干這個的,說到底,這只是一個謀生的技藝吃飯的手段。到了她這一代,不再漂泊,定居洛陽,面塑成為作品,有了文化味,傳承也就有了更深遠的意義。
她的手指細長,蔥白樣,靈巧地翻舞著,一根細小的撥子(面塑工具),點化出了栩栩如生的眉目;一柄柄粗細不同的小梳子,梳理出飄逸的服飾紋理和發飾;一把普通的小剪刀,剪流蘇、剪飄帶、剪枝葉,也剪出或俊朗或婀娜的形體。澗西區的文化館,有她的工作室,藝術氣息氤氳。展示臺上,擺滿了色彩艷麗、大小不一、造型各異的面塑作品,有風雅俊秀的文官、有持槍拿刀的武將、有懷抱琵琶的仕女、有慈眉善目的壽星。每一件作品都細節講究,表情傳神,栩栩如生。尤其是幾件牡丹花花籃作品,擺在醒目的位置,簇簇依偎,枝葉靈動,忽而疏離,如風掠過。見我們驚奇,她淡淡地說,住在洛陽,耳濡目染的都是牡丹花美,一個面塑傳承人,怎么能夠沒有牡丹花的作品,怎么會沒有牡丹的要素哩?
在四月的花開季節,我默默地坐在非遺展館的一側,看著她十指上下眼花繚亂地騰挪,仿佛在彈奏一曲韻律悠揚的歌,歌聲中一朵朵各色牡丹艷麗奪目,在指尖上盛開了。看似捏制得輕巧,看似牡丹花開得璀璨,背后卻是材料細心地準備。“面塑,蜂蜜和面。蜂蜜防裂,還要加上防腐劑。父親那輩,面塑色彩是紙用的染料,現在是食品色。我現在又改成了珠光色,顏色更鮮亮。”和好了面,再蒸,等面晾涼,再兌色。一件作品捏制完,還需要晾干。
她帶著牡丹等面塑作品,走了許多地方。2001年受邀參加第69屆法國世界博覽會;在鄭州藝術博覽會上,她的作品“牡丹仙子”獲得金獎……2016年9月由河南省博物館、河南省非遺辦公室、河南省非遺保護中心、河南電視臺聯合錄制的《非物質文化遺產——面塑技藝》紀錄片,記錄了她和面塑對望的癡戀之心。
如今,她的兒子成為新的面塑傳承人。也許,他心中構筑的作品模樣,會有卡通元素及更多現代元素……
即使時光變幻,世事更替,李家面塑作品的包裝幾十年如斯,從沒變過,精美的紙盒,一定要附上“面人李”的標記。這是李家面塑傳承的標志,有這標志在,李家面塑的傳承就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