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當想起故鄉的紙燈籠,一群孩子挑著紙燈籠喧笑嬉鬧的場景浮現在我的腦際。
小的時候春節過后,我們巴望元宵節。正月十三故鄉逢集,老石騎著三輪車滿載著大大小小、花花綠綠的紙燈籠到集市上叫賣。他制作的燈籠精巧扎實。村里人大多會花上幾毛錢給孩子買一盞紙燈籠,到元宵節時讓孩子到街上碰紙燈籠。
碰燈籠是故鄉的風俗。元宵節晚上孩子們提著紙燈籠在街巷游蕩,互相碰撞,看誰的燈籠結實,看誰眼疾手快,看誰的燈籠亮的時間久。
那天晚上,家家戶戶的門口燃起蘿卜燈。蘿卜燈是用白蘿卜削割而成,形狀如燈,頂端掏空,在里面裝入棉油與燈芯。大人們說元宵節點亮蘿卜燈可以鎮宅驅邪,護佑平安。
孩子們吃過湯圓后,急匆匆地把紅蠟燭點亮放進紙燈籠,然后挑起亮閃閃的燈籠奔到街巷上。村里人大都走到街巷上看燈。據說看燈會讓生活紅紅火火,盈滿光明與溫暖。
一盞盞鮮艷明亮的紙燈籠在街巷中閃爍流動,街巷猶如星光璀璨的銀河。我挑著紙燈籠在街巷奔跑,眼前的紙燈籠紛繁多樣。形狀有圓的,有方的,有形如蝴蝶的,還有形如荷花的;顏色有紅的,有黃的,有綠的,還有紫的。燈籠紙面上繪畫著人物、花鳥或十二生肖。
一個小伙伴挑著紙燈籠閃到我面前說:“嗨,咱倆碰燈籠吧!”我雙眼瞄著他的紙燈籠說:“好,來吧!”我們一起喊著“燈籠會,燈籠會,燈籠碰壞回家睡!”話音剛落,我們腳步向前,兩盞紙燈籠搖搖擺擺碰在一起,只見它們劇烈顫抖,左右傾斜,里面的紅燭卻還亮著。接下來我們再戰幾個回合,直到有一方的紙燈籠紅燭熄滅或者嚴重破損,分出勝負,然后敗者黯然收燈,勝者昂然尋找對手挑戰。
圓月越爬越高,朦朧清冷的月光沐浴著熱鬧的村莊。夜深時街巷上亮著的紙燈籠所剩無幾。當只剩下兩盞紙燈籠時人們簇擁著他們,吹著唿哨、喧嘩著,觀看他們一決雌雄。
當我年齡稍大之后,元宵節時父母不再給我買紙燈籠了。紙燈籠仿佛只屬于遙遠的童年,只屬于故鄉那塊渾厚的熱土。
后來老石病死,扎紙燈籠的手藝失傳。他的兒子寧肯背井離鄉到城市的工廠打工,也不愿意繼承制作紙燈籠的技藝。紙燈籠在故鄉的集市上消失了,元宵節碰燈籠的風俗也蕩然無遺。
我常常想起故鄉的紙燈籠,它的光芒常常照亮我的記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