碾房里的年味兒
剛進臘月,小村的年味兒便在人們忙年的氛圍中“釀”出來了。村東頭和村西頭僅有的兩座碾房,晝夜不停地傳出隆隆地聲響,人們把在生產隊分得的小麥、大黃黍、黃豆,在那里磨成面粉,磨成豆漿,準備過年蒸年糕,做豆腐。為了完成這項任務,人們貪黑起早地去碾房里占碾子排隊,占碾子的東西很隨意,破笤帚疙瘩或舊鏟子都可以。村里的人很自覺,誰家占碾子的家什在前面,誰家就排在前面。前面的人磨完了米面,排在后面的人若還沒到,哪怕是在夜里,前面的人也會去家里叫。小村人的謙讓與厚道,與這碾房里的年味兒,融成暖心的人情味兒。
我曾經問過父親,為啥村里人過年的時候家家都做豆腐、蒸年糕?父親說:“干了一年了,過年要慶祝一下,吃好一點,圖個吉利,年糕年糕,年年高,努力奮斗,總會有福運。”這美好的愿望是小村人往前奔的動力。
盡管當時小村人的日子艱辛,但人們都相信明年會更好,便一直不懈地努力著。因為有了這個念頭,日子雖然不富裕,但小村人還是浸潤在自己釀造的充滿希望的年味兒里,日子有滋有味地過著。
春聯上的年味兒
小村人不管日子窮富,過年的時候,家家都會買幾張大紅紙,請人寫了春聯,年三十早上早早地貼好。“天增歲月人增壽,春滿乾坤福滿門”,滿村人家屋里屋外都是吉祥語。已經空了的豬圈也要貼上“肥豬滿圈”,連那已經不能為主人出力,靠墻站的廢舊車輪上,也美美地貼著“車行千里路,人馬保平安”的對聯。那里有人們向上的心氣兒和美好的愿望。
現在春節回家,還可以看到小村人家那已經成了“古董”的木質車輪,盡管已經沒啥用處,小村人還是為它上送上“車行千里路,人馬保平安”的祝福。讓人看了心生敬意。它的主人一定還記得它當年的奉獻。小村人的善良可見一斑,這善良也是小村年味兒的一種。
小村的年味兒,在小村家家都供著的灶王爺像兩邊的對聯上,更具特色。那對聯內容,全村人家都一樣:上天言好事,回宮降吉祥。人們對灶王爺都很敬畏,過年那天,好吃的都得先擺在灶王爺像前。父親說灶王是不能得罪的,過年那天他要上天去給玉皇大帝匯報,得說好話,人們才能納福免災。村里流傳著一個家喻戶曉的傳說:原本人們是衣食無憂的,年年風調雨順,冬天閑暇的時候天上不下雪,下的是白面。有一年玉皇大帝派欽差化妝成乞丐,走村入戶,了解民情。那欽差來到一戶人家,想討口飯吃,那家的主人正把白面餅放在小孩子的屁股下當尿褯子,卻不肯給那化妝成乞丐的欽差一口飯吃……欽差返回天宮,說下界的人良心壞了,很不善良。玉帝很生氣,后來就改下白面為下雪了。
我上小學的時候還堅信這傳說是真的,對灶王爺既敬畏又崇拜。記得一次小學的作文課上,老師讓我們說說長大了想干什么。同學們都說得很好。輪到我了,我說要當灶王爺。同學們哄堂大笑,我很不服氣,我就是要當灶王爺,為我們的爹媽說好話;為我們的村里人說好話,讓上天知道我們村里的人都善良厚道;讓我們不再過苦日子,讓大家都有福……
崩窮里的年味兒
過年那天二踢腳(兩個響的爆竹,又叫雙響)是一定要買的。那年代,村里人的日子都緊巴巴地。在生產隊里干一年,年末分紅的時候,很少有人家能分到錢。記得當時我們家有三個大勞力,每年每人在生產隊要勞動三百多天,有一年年末分紅,分到了六十元錢,全家人都很開心。過年的時候,父親拿出幾元錢,買了二踢腳。他說,別的不買,這個一定要買!過年鞭炮要放得響,崩崩窮氣!過年那天,父親親自點燃了可以崩掉窮氣的二踢腳。在那騰空而起的二踢腳的爆響中,年味兒更濃了,窮氣仿佛真的漸飄漸遠。小村人也愈加地堅信明年的年味兒會更溫馨,年景會更好,人們也會更加努力。正如托爾斯泰所說:人們為了希望而活,因為有了希望,人才有生活的勇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