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月半,回老家,祭先人。祖祖輩輩沿習下來風俗,寄托對先人的思念。記住先人,就是記住了根和魂,這就是孝道。孝悌忠信,禮義廉恥,是中華民族的根和魂。人,怎能沒有根和魂。
坦率地說,每一次回到老家,我的心情都是有些復雜的。生于斯,長于斯,這里的一山一水,一草一木,于我的血液和靈魂深處剪不斷、割不掉,還有那兒時的記憶,每每午夜夢回便如潮水般涌現,讓我久久不能釋然。
近鄉情更怯,不敢問來人。隨著年齡的增長,每一次回到家鄉,看著一張張陌生的面孔,還有一些既熟悉又陌生的面孔,愈發從骨子里深深理解這兩句詩的含義,一種淡淡的傷感油然而生。遇見那些陌生的小朋友,生命使然純屬正常。遇見一些兒時無話不談的玩伴,除了一句簡單的問候,其余的似乎變得熟悉而又陌生。歲月真是好無情,環境、閱歷、身份、觀點等因素確實能改變很多東西,譬如人與人之間,終究不能坦然回到從前。唯一不變的,就是對故土的惦念和回家的渴望。
慶幸的是,親情還在,幸福還在。三舅和表姐夫做上了一鍋熱滕滕香噴噴的柴火雞。院壩里,幾個親人無拘無束地在談笑間吃完了晚飯,不愛喝酒的老父親也喝上了一杯。可以肯定,這頓飯我吃得非常香,我也經常渴望吃這樣的飯,但也經常事與愿違。人生有時真無奈,生活總是太奇怪,年少時很想走出大山,此時卻想返回大山。
月上樹梢頭,撒落了一地的鄉愁。陪著父親燒完紙錢,心頭的哀思一時揮之不去,想起逝去的親人,內心隱隱作痛,不想多提,唯愿人世間一切皆安,一切皆好,每個人應用心用情去善待身邊人和身邊事。
父親把燒完的紙灰清掃干凈后,泡上一壸濃濃的土茶,和我嘮嗑著家常,還不時地說著一些告誡我的話。剎那間,我發現我在父親眼里還沒長大,我突然間覺得自己的眼角有了些淚花。其實,在所有的父母的心中,他們的孩兒永遠都沒長大,永遠都是他們的牽掛。
親人在,家就在;家在,根就在,魂就在。或許,這才是鄉愁的真正意義所在。以后,還是要多抽些時間回家陪陪父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