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農歷初五,就是中國的傳統節日端午節了。端午臨近,看到沿街叫賣的香囊、菖蒲、艾葉、粽子,不由得勾起了兒時的記憶。
吃粽子一直是我的鐘愛,當粽子的清香緩緩地從鍋中溢了出時,那翠綠的粽葉包裹著雪白的糯米和鮮紅的棗子,煮熟以后,剝開墨綠色的粽葉,只見潔白的米團里仿佛嵌著幾顆深紅油亮的瑪瑙,很是好看,此時,我就會貪婪地嗅著這一絲絲、一縷縷棕香。仿佛這清香的粽葉味兒更具有端午節的氣息。
一位學者說過:‘許許多多的習慣,凝結成一個傳統,許許多多的傳統沉淀為一段歷史。’
端午節作為一種民族習俗,一種歷史傳統,承載著中華民族文化的流轉變遷和先民們對人生的思索與追求。每一個節日都蘊含著我們民族的血脈與精神。
在端午節里,我會想起屈原,想起這個出生于湖北的偉大愛國詩人,留給我們的不僅僅是艾葉和粽子的香,賽龍舟的快樂,手纏五彩絲線、或是將艾草和菖蒲掛在門上,以驅除不祥。更多的是一種臨死不屈的愛國精神,一種憂國憂民的閃光品格;想起屈原所寫的憂國憂民的《離騷》、《天問》、《九歌》、《九章》等不朽詩篇,想起屈原抱石投汨羅江的無奈,卻用生命譜寫了一曲壯麗的愛國主義樂章。
感受端午,就是感受那段歷史,感受屈原憂國憂民的高尚情懷,感受他那“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的百折不撓;體會著他因報國無門而痛投汨羅江的千般痛楚的心情。
早些日子我愛人就囑咐好了我,端午節前需要購置好糯米、粽葉、新鮮肉、紅棗、食用堿、棉沙繩等以備她包粽子之用。
昨日,天剛破曉起了個早床,匆匆洗漱完畢,兩人各自拿部手推拖車擱在汽車的尾箱里開車一同趕往附近紅星大市場。
此時,天空飄著小雨,靜謐的小區里空曠無人,只有花壇里成片綻放的梔梔花向我問候。不經意間,我瞧見小區路旁的垃圾桶里有丟棄裝粽子的禮品盒和粽葉,還有廢棄的菖蒲與艾葉。至少,這些與包粽子有關聯的物品提前告訴了我,端午節的氛圍已經越來越濃厚了。
出門,馬路上人車稀少,不到四公里路程的批發市場只需幾分鐘就到了。
還未走進市場大門,就見里面人頭攢動,人聲鼎沸,進貨卸貨的汽車三輪車的喇叭聲烏烏的鳴叫,中間還夾雜著市場管理人員維護秩序的驅趕聲和小商小販的吆喝聲,真是‘莫到人行早,更有早行人’。
進了市場,熟悉景象再次穿梭于眼簾;金黃色的扣肉“熱鍋”和鹵豬‘下水’散發出撲鼻香味。人越來越多,狹窄的小街道擠得水泄不通。買菜兌貨的、砍肉殺鱔魚的、賣七兩稱的漁販子、少稱的菜販子。
從南邊開來一臺要卸貨的大貨車,邊倒車邊叫喊:“讓開、快讓開”,那邊三輪電瓶車橫沖直闖地也跟著叫嚷“會撞啦呀”;購貨者總是與商販們在嘀咕的討價還價,“價格還少一點羅”的乞求聲和嘈雜聲此起彼伏。
這里分蔬菜區、魚肉禽蛋區和商品區。大家都愿來此,主要是各類農副產品應有盡有,更重要的是花色品種要比居民菜市場多很多,而且價格還便宜不少,這就是紅星批發大市場的最大優勢,也是大多數居家過日子人的主要選項。
我隨著人群穿梭在百家門面,游覽于千家攤位,匆匆買好一個星期的小菜,又推著拖車又四處搜尋粽葉的蹤跡。
包粽子少不了‘粽葉子’,粽葉子是一種長在河邊的蘆葦葉子,但是有兩種,一種是水中生長的,一種是旱地生長的。我們一般包粽子都用水中生長的那種。包出來的粽子植物的清香味很濃郁。區別是:
1、水生的葉子和枝干鏈接處呈現出灰褐色,旱地生長的沒有。
2、旱地生長的蘆葦葉子比水中生長的葉子相對要寬大些。
3、可以從氣味上辨別,水生的葉子清香味很濃郁,旱地生長的葉子味道很淡很淡幾乎聞不到什么清香味。如是,那種水中生長的粽葉子成為我唯一尋覓的目標,尋過了幾家門店,忽然發現一個攤位上有些粽葉,數量不多,但粽葉子的質量還可以,四塊五一斤,欣喜中挑選退去捆綁在粽葉上碩大的草繩,忽聽攤家說不買了,‘說是草繩與粽葉子是一起進的貨,要得就要,要不得就莫買’,他那斬釘切鐵沒有商量的口氣,不容我有任何爭辯的余地,看來是‘卵硬屄漲價啊’今天的陣勢,是草繩也要賣粽葉價了。我真咽不下這口氣,丟下粽葉子,甩手而去,心里嘀咕著‘市場決非只此你一家’。
不得已,只好冒著雨另去尋找有粽葉賣的地方。須臾,走了幾家攤位,又發現了粽葉的痕跡,它擺在泡沫盒子中葉片稍小些,但是價格卻是五塊錢一斤了,我愛人嘮叨著說;‘剛才的粽葉還可以,價格也便宜些,一點草繩算了’我知道,貨比三家不吃虧,再去也不遲,只好折返原地,遠遠看去,那個擺著泡沫盒頂上的‘草繩粽葉’已經空空如也,全然不見了蹤影,心里想難道今天粽葉子‘蠻俏’。看來有時候算得太過細反而是失策呀,無奈,只得另訪它處,尋找那個五塊錢一斤的門面了。幸運的是此店的粽葉還在,翠綠的粽葉子依舊擺在泡沫盒子中待售,有了上次的教訓我不敢再生事宜,匆匆的挑選了五斤過稱放在推車里趕往買糯米的地方。
紅星大市場進口的西端,是五谷雜糧集中的地方,它毗鄰馬路,運輸方便,節次鱗比的門面一字擺開,五谷雜糧類品種應有盡有,我要尋找的糯米肯定有買,果然,幾乎家家店面都有糯米出售。
其實,糯米也分好幾種,一種是長糯米即是秈糯,米粒細長,顏色呈粉白、不透明狀,黏性強。另有一種圓糯米,屬粳糯,形狀圓短,白色不透明,口感甜膩,黏度稍遜于長糯米。適合做粽子、酒釀、湯圓、米飯等,好一點的要算泰國糯米了。
臨近節日,與此相關的物品按常規都會出現漲價的趨勢,這即是供求關系的連鎖反應,也是市場價值的規律的體現。在批發市場上購東西一般要比超市便宜許多,經對比,紅星批發市場的泰國糯米就比其他地方的便宜了一塊多錢,經砍價,我購買了四十二斤泰國糯米,共計一百四十七元,幾乎滿滿一袋,順便不忘捎帶了一包食用堿。此刻,兩部手推車拖著載重的貨物向停車方向走去,然后趕往超市再去購買四斤新鮮肉,當貨物購齊后,心情全然釋懷,不愉快的事仿佛沒有發生過,一蹬油門滿載而歸的回家,只想包粽子的事兒了。
自打我愛人學會包粽子后,她幾乎每年都要包上十幾或幾十斤。用包粽子的形式走進端午節,領略傳統文化別樣的內涵,感受傳統節日迷人的魅力,是縈繞在心頭纏纏的暖意,享受的是揮之不去的綿綿情意。
我家包粽子的具體活兒一般全由她來做,我只是負責采購材料做些下手事。‘她’與我相伴幾十年,是那種樸實、為人忠厚、做事負責有工作能力的伴侶,是過日子沒有‘空話’說得的人,在外她不顯強示,但在內卻是心細精眀,什么事一學就會,考駕照、織毛衣,繡十字繡、用電腦、家中收拾一樣不拉,與如此‘女人’相處過日子我還能說什么呢?
包粽子其實又是一件很累很煩的事;首先得準備兩個大朔料桶浸泡粽葉子,然后用刷子把粽葉子一皮皮清洗放在不銹鋼盆里待用,接著用兩個大不銹鋼盆淘泡糯米和包放粽子。糯米用一定比例的堿拌勻,做堿粽子。肉切成小坨用胡椒、鹽、生抽拌勻做成肉粽子。此外,還有用臘肉、雞肉、紅棗、花生、綠豆、紅豆等多種原料做成的粽子,粽子的花樣雖多,但歸結起來,也很簡單,不過就是形狀與餡料的區別。形狀,有三角形,四角形,圓錐形等,無論哪種形狀,旨在不漏餡即可;餡料無非咸甜之分,一切全看自己口味。
其實,我對粽子還是十分熟悉,但對包粽子的制作過程卻還是知之甚少,只因多次親身瞧見她包粽子的程序以后才真正了解。
她包時;首先用到的是粽子葉,而不是蘆葦葉,粽子葉是首選,蘆葦葉比較窄,要用好幾片才能包一個粽子,新手包這樣的粽子就會手忙腳亂,而粽子葉頁面寬大,只要一片就可以包完整個粽子。包時;卷成一個圓錐形。滿滿地填上餡料,填到溢出來的樣子,這樣有利于后面的包裹,可以使粽子里的餡料充滿整個粽子。然后按照螺旋的手法,粽葉的另一端開始慢慢的卷起來,卷到最后的樣子,留一點尾巴,最后尾巴全部卷起來,用大拇指壓住。最后把卷起來的那一面對折過來。用棉線底部十字形的捆包起來,捆好不散開就算成功了。
就這樣,葉子在她的手里折來折去,就出現了一個三角錐的形狀,然后用線一扎,一個漂亮的粽子就做好了。
粽子包好以后還只是一種初級產品,真正要算大功告成的還非得煮熟煮透,不然粽子吃起來就會有生熟感。煮粽子其實還有一些學問,家里一般用高壓鍋煮,把包好的一串串粽子放在高壓鍋里用水遮滿,不能留有粽子的任何痕跡,然后再蓋上蒸皮,上氣后關小火再蒸上一個小時左右便大功告成。我對她包粽子的技巧是佩服的五體投地,她雖然是做得累,但我想,她心里卻是愉瑞的,像干完了一件大事,兩天十幾個小時包完了三十斤糯米,估算下來肉粽和堿粽整整包了二百九十二個。除了留下自己吃的之外,十之七八都要送給親戚、朋友和同學了。
由此看來,過傳統節日,重要的不在于過節的形式,而在于節日的內涵,包粽子、帶香囊、掛艾葉、吃粽子等只不過是節日的道具,倘若忽視了傳統節日的文化內涵,那么節日只是給我們提供了一個暴殄天物的借口,或是刺激消費的機會,那么過傳統節日的意義必將大打折扣。
在當下洋節泛濫的時代,許許多多的年輕人漸漸對中國傳統節日失去了興趣,而對西方的節日,什么情人節、愚人節卻極力推崇,過得津津有味。就連不少從傳統里走過來的人也都在嘆息:年味淡了,節味變了。難道中國的傳統節日真的過時了嗎?那流傳了幾千年、承載了中華歷史文明與優良傳統的節日難道還不如沒有傳統文化基礎的洋節嗎?
人生中,總有些東西在彼此的印象里定格。一句祝福一個微笑的距離,遠遠大于人與人之間的模糊。端午節即將來臨,我送你十個香粽子:以芬芳的祝福為葉,以寬厚的包容為米,以溫柔的叮嚀做餡,再用友情的絲線纏繞,愿你品嘗出人生的美好和這五月五的情懷!這就是我送粽子予人的心境。
今年的包粽子雖然完結了,粽子也送完了,走過同事、同學、朋友的家門,情深恭維少,知己笑談多。
開車回家,猛然悟出一種感受;與人相交應該是;要與喜歡讀書的人打交道,要與有思想的人打交道,要與有情有義的人打交道。
走在上班的路上,清風拂過我的臉頰,沁入心扉。坐在辦公室里,我仿佛聽到湘江河里濃濃的鑼鼓鍵鏘聲和劃龍舟、賽龍舟的吆喝,看到吃粽子、手纏五彩絲線的歡快,吸在鼻子里香囊、菖蒲、艾葉的余香,感受著端午節帶來的文化盛宴。
2016.5.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