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出辦公樓,忽然感到天地一陣高闊,天藍似海,似乎一下子變得高遠了。藍天之上又浮動幾朵白云,如棉絮一樣。立時覺得心胸軒敞——秋天真的來了。
早晚氣溫不再如伏天那般燥熱,天氣也感覺高遠了很多。只是草木仍還很旺盛,百草豐茂,綠深如海——可在那蔥郁的綠意中已有一些殘意了。
很快,在季節不動聲色的暗換中,天地就會顯出一種肅殺的景象。草木泛黃凋零,萬物走入收獲季節,然后一切又回歸沉寂。
郁達夫說中國人有一種悲秋情結。中國文學史上關于秋天的詩篇特別多,除了“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勝春朝”等幾句外,大部分是悲郁的。如歐陽修著名的《秋聲賦》,就有“蓋夫秋之為狀也:其色慘淡,煙霏云斂;其容清明,天高日晶;其氣栗冽,砭人肌骨;其意蕭條,山川寂寥。故其為聲也,凄凄切切,呼號憤發。”是的,秋有肅殺之氣。
但是,早秋的景致還是有幾分清爽,一陣陣風吹動,田原綠如海,涌動層層波濤,沒有了灼熱,天空高遠,襟懷開闊,讓人從夏日的濕熱中解脫出來,正好可以四下游走,登高遠望。可到了深秋,你就能感到肅殺的勁力了。一陣陣清冷的風,把落葉吹得飄飄灑灑遍地皆是,再來幾場秋雨,滿地黃葉,萬木稀疏,真個是“秋風秋雨愁煞人”。這個時節的秋,只怕沒有幾分清爽,而多了一些悲涼了。
其實,秋之肅殺,正是應了老子所言的“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其“不仁”,提醒人們道法自然的必要。春天生發,夏天健旺,如沒有秋的肅殺,豈不一切亂了套?草木長成什么樣子,會不會力竭而死;若是到了冬天,仍披一身綠葉,會不會被凍死?秋就是一個過渡,是一個警醒,是一個冬天要來的序號。只有經過秋的收斂,才能迎來新的季節。
喜歡秋,就到秋的田野走一走,看一看,看那草叢中的幽花,看那豐收的田野,看那高遠的天空,一顆心就得到了洗滌,感覺到“春風大雅能容物,秋水文章不染塵”的境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