享有“洞天福地”美譽的西樓觀臺已游過多次了,但大多都在春夏,秋末初冬游覽卻是頭一回。深秋一日,二曲詩社三十余文友相聚西樓觀,上午聽老師講老子文化,下午二時登臺悟道,我們穿過農家場院,進峪關,過遇仙橋,就到了老子指山為陵的大陵山。放眼望去,整個山巒呈現的是一片火紅的顏色。原來這是山坡上一叢叢、一片片樹葉被秋風吹紅了,仿佛在深秋的季節里燃燒著。
“紅葉是秋天的時裝秀”。當這句話從腦海里迸出時,走在這如油畫般鮮艷的好山好水之間,望著漫山遍野的一樹樹紅葉出神。好作詩詞的我意象里竟冒出一連串關于深秋紅葉的詞語來。諸如“紅葉是金秋之醉”“紅葉是秋天的吶喊”“紅葉是秋天的幸福”等等。細細斟酌,還是覺得“時裝秀”恰切些、俏俏的、靚靚的,很有時代感。
是的,西樓觀的金秋正在紅紅火火的上演著一場火紅的時裝秀,你看那山道兩旁的天然舞臺上,撲面而來、觸目皆是艷艷紅葉,輪番進入游人眼簾。瞧瞧這些風采各異的“名模”吧!那葉兒圓圓的是黃櫨,葉兒尖尖的是五角楓,葉兒又圓又尖的是青皮椴;還有那高高的漆樹,雄偉的柿樹,一身彤彤的紅葉李,一枝枝舉丹的黃連木以及火棘、苦楝、山楂、八月炸、胡頹子、羊奶子、刺榛子……
紅是這山色的主調了,主色調的紅是由各種各樣的紅聚集而成。有滴翠間綠的,有滲黃涸洇褐色的紅,有泛白流紫的紅,更有淡紅紫紅淺紅,猩紅嫣紅,還有棗紅杏紅橘紅,紅得斑斕多彩,紅得層疊參差,紅得似癡似醉,是火云起于林莽,還是丹霞飄落山巒,要不就是大自然暢開了心懷,讓你看那八千丈激情澎湃,九萬里熱血沸騰……
伴著就峪河的嘩嘩水聲和大陵山清脆的鳥鳴,文朋詩友們拾階而上,向臺頂攀登,一層層臺階落在身后,一片片紅葉撿到手中。前不久才下過的一場秋雨,紅葉們潤澤著天液,含蓄著玉露,竟是那樣的水靈!這又使我想起了“紅葉題詩”的典故來,其實,那用得著什么題詩啊!這一片紅葉本身就是一首詩,一首足以纏山繞水,蕩氣回腸的抒情詩!你看那清晰的葉脈,無疑是樹的縮影,也是整個森林的縮影;那些或大或小,或圓或尖,或厚或薄,或全或缺的形態,全息著這青山、這秀水、這萬象的生態,這蒼茫的大自然。
再看這大陵山,在紅葉的陪襯下,形似一只展翅欲飛的彩鳳,徐徐入山。鳳頭上聳立著老子祠、斗姥殿、救苦殿、左鐘右鼓,兩廂畫廊,描繪著老子八十一化的典故,鳳脖下左側有老子修煉坐化的“藏丹神洞”——吾老洞,相傳直通四川青羊宮,洞深莫測,內有石函,藏老子頭骨,涵洞之內,紫氣逼人。鳳頭前有授經壇,紫云樓、無量殿、雕梁畫棟,琉瓦飛檐,左翅下的老子陵,右翅下的尹喜陵,徐甲陵等人文景觀全都掩映在茂林修竹,紅葉似錦的山巒中微露一角,一如天宮仙境一般。
在整個游程中,我們品味了山村農家的家常飯,食過了西臺道家的素食餐,暢飲了山頂洞內的山泉水,在肅穆的道教祖庭內感受著《道德經》五千言的博大精深,然后站在筆架山坡上,看山巒涌翠,青峰錐天,看云卷云舒,霧起霧散,更加喜歡眼前這層林盡染的爛漫紅葉。行止王母宮前,詩友們佇立殿外,憑欄遠眺,西望瑤池,一友便吟開了古詩:“一蓑一笠一漁舟,一丈長竿一寸鉤,一上一下一來回,一人獨釣一湖幽!”大家不禁擊掌相和,繼而才從眼前的意境中真正地體會到西樓觀臺階極致的雅靜。大家行走在這松林郁郁,竹林蔥蔥,山風颯颯的佳境里,聽著啾啾的鳥鳴,唧唧的蟲吟,叮咚的泉聲,異口同感,已入仙境,生活中一切煩亂的心事早已拋到九霄云外。我被這詩情畫意的氣氛深深地觸動,趕忙掏出精美的日記本,想把這美好的景致,美好的意境凝為永恒,便收集起各種各樣的紅葉,夾在本中,感覺像是在收藏著一個美麗的秋天。當我踮起腳勾著樹上一片漂亮的紅葉時,一不小心抓在刺叢上,指頭上立刻有鮮血滲出,染在紅葉之上,幸有好友出手相扶,險未失足,友人大叫危險,我卻笑著沒事!也許這就是上天賞給我一次機會,讓我以這種親密的方式走近紅葉,驚險之間,讓我終于悟出了紅葉之紅和鮮血之紅都是生命之紅,從而使我敬重每一片紅葉,每一個生靈。
回程的路上,友人告訴我,秋葉之所以紅,那是因為太陽是七色光,且秋天紫外線最強,因此,秋葉在即將枯萎,調零,隕落時,便呈現出這種濃釅的顏色,它在完成自己生命歷程的時候,就把吸收到的陽光全部放射出來,在每一片金黃的,溫暖的,慈愛的母親的光輝下,呈現出自己驚人的美麗來!
于是,我在紅葉下徜徉的腳步,忽然凝重深沉起來,整個靈魂在道教祖庭周圍那跳躍舞蹈的紅葉下,變得格外的莊嚴和恭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