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冬的周末,來到北京西南郊的房山水峪村。
未進村,先爬山。冬日色彩幾乎落盡的大山里,我們遠遠地發現了高高的簇簇的柿子樹,一如喜逢節日的串串的小紅燈籠,透著誘人的喜慶的吉祥韻味的紅柿子綴滿了山上。
我們開始爬山,一為賞景,二為采摘。在瑟瑟的山風中,天飄起細碎的雪霰,腳下的層層鋪墊的落葉沙沙作響。谷地的河道沿山勢旋入山的深處,在每處山谷中的兩面坡上都布滿疏密的松樹、楓樹、黃櫨、核桃、柿子等林木,有的樹葉已落盡,有的枯黃抱枝頭。從路旁、到山坡、到梯田,到山頂,山上山下處處都是紅柿子,煞是好看。一些已經熟透落地,羊啃鳥啄,羊群正在山下享受美味,我們正琢磨好好的柿子不采豈不糟踐了,問及老鄉,說賣的價錢不抵運費,最好就是喂牛羊。我們一行覓路而行,攀崖過草,采擷揮桿可及的柿子,好多落地成泥,可拾起的也吃不完,飽食甘甜美味……
隨著登高的腳步,一座群山的環抱中的古老村落,進入眼簾。
村旁聳立著最高的突兀的一座山,稱紗帽山,是一座典型正態分布曲線形的山。水峪村的周圍連綿著遠近的山巒,與紗帽山環成環形,村子被山分成東水峪和西水峪,從山上鳥瞰呈現八卦的渾圓陣勢。
下山進村,我們近看古村,整個村落就是由石頭構造而成:進村先通過年久的石砌的高高拱立的甕橋(門),一片場地上有石頭砌的戲臺垛子,沿河道是一條曲折的石板路,河上偶有石板橋溝通兩側,兩旁是沿山勢錯落的處處古宅,古宅是由石墻和石片瓦構成,在許多古宅門前仍放置著過去的石碾,還偶見風雨剝蝕的石磨,現如今只作為游人的景觀。
我們來到一古宅院門前,門口一塊青石板上書“石板人家”。看長巷兩側的墻邊,立靠高高低低的幾十片青石板,一看便知就地取材,每塊石板都書寫著幾近隸屬體粉筆的文字,內容寫山、村、路、石、家、人和生活場景的古體詩詞,反映了主人悠然生活與閑暇心境。
一首寫柿子的詩寫道:寒霜非無情,滿山柿子紅,涼風知人意,霧靄一掃空。一首寫閑在生活的詩寫道:崎嶇小徑沒草蕪,白云閑散昊天舒,日照石橋醉飲茶,細聽林中有鷓鴣。
與我們同行的小陳為該地的原住民,離開家鄉已二十余載,說起來其家鄉的山水林田、少年趣事,仍歷歷如昨。小陳引我們走進山路旁一個帶門樓的小院,見面便稱男女主人為“表哥”、“表嫂”,兩位已逾花甲之年的主人熱情相迎。我們一進門,女主人便張羅做午飯,男主人聊起他的心愛的石板作品及還有近年村中變化,說常有記者和名流來此探訪,老人還拿出自己曾參加編寫的《水峪村村史》。我們隨手翻閱發現,該書對水峪村有這樣記載:水峪村位于北京市房山區南窖鄉,距北京市區80余公里。村域面積為10平方公里,全村共有人口1300多口人。該村建于明朝初期,建村已有數百年歷史,素有文化古村的美譽。古宅、古碾、古中幡是水峪村的傳統的特色民俗文化。2004年,該村被確定為市級民俗旅游村,2008年,在尋找北京最美鄉村評選活動中水峪村獲得提名獎。
據老人介紹,該村尚有600間、100余套明清時代的四合院民居坐落在該村東緩坡之上,雖經歷幾百年風雨,目前保留尚比較完整。其最具代表性建筑有楊家大院、甕橋、娘娘廟等,始建于繁盛的清朝康熙乾隆年間。
與石板人家的主人告別,我們走進四進四出的楊家大院,位于高坡上的石墻石瓦的一處古老建筑,透著被歲月剝蝕的痕跡,雕梁畫棟依稀可見舊日風韻,榫卯門窗的木質風骨猶存,地面鋪設的石板溝回被磨得平滑如鑒,我想,當年的楊家定是名揚鄉里之大戶人家。 小陳告訴我們:由于近年村里大多年輕人已遷出或外出打工,村里開辦旅游農家院的也都是老年人居多,村里的幾百年的老宅子多被閑置,且有些已破落無人修復。
山里鄉野的一天,似回到了原始的農耕生活的場景。我想起了石板人家那位老者的詩句:
石瓦石砌避雨風,
種瓜種豆食自耕,
酌酒吟詩何其樂,
老翁自比陶淵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