邕城這個地方,一到暑天,總覺得連空氣都濕且熱,人的胃口受影響就大不如前。這個時候,路過街頭巷尾,總能見到一個個賣“酸嘢”的攤點。聞著那撲鼻的酸香,吃著酸溜溜的“酸嘢”,那個爽口,那個滋味,真是妙不可言,于是便覺得,夏暑也消散許多了。
酸嘢在八桂大地上,是一種歷史悠久的經典小吃,在當地雖說沒有文字記載,但在地方民間,流傳著這樣一句話:英雄難過美人關,美人難過酸嘢攤。
關于酸嘢的來歷,曾有這樣一段有趣的傳說。據說,在秦始皇下令修建靈渠時,一位工人的妻子怕自己的丈夫餓壞,于是便在家里做了一些菜,因天氣酷熱,為了防止菜變味,她把家里的一些醋倒進去腌制。結果,拿給丈夫時,其他工友遠遠就聞到一股酸味,于是都跑過來品嘗,不一會兒,菜就被搶光了。后來,這件事被傳開了,大家紛紛效仿。這就是酸嘢的由來。再后來,幾經改造加工,也就形成了如今廣西特有的酸嘢工藝。
“酸嘢”是邕城當地白話的稱謂,“嘢”指東西,酸嘢就是酸東西。酸嘢的制作非常簡單,首先把食材用清水洗凈,然后切成寸許大小,倒入適量白糖、白米醋、鹽等進行腌制半個小時即可食用。
這“酸嘢”其實也有“派別”:桂北地區以腌制時間長、辣烈、酸濃、品陳為特色。桂南地區則以生冷、新鮮、淡酸、微甜、帶辣為特色。邕城的“酸嘢”大抵上屬于“桂南派”。看那些酸嘢攤上琳瑯滿目的透明玻璃缸里滿滿堆堆的木瓜、芒果、扁桃、菠蘿、桃子、李果、梨子、豆角、蘿卜、黃瓜、蓮藕、楊桃、椰菜、芥菜、頭菜、生姜、大蒜等,水靈靈、脆生生,第一印象就是:五彩繽紛。那紅彤彤的辣椒粉末撒在其上恰是點綴。許多攤上還備有辣椒酸醋水 、椒鹽,供食客隨意蘸用,一走近,不得了,酸得唾沫直流。
若問起邕城酸嘢哪一家比較正宗,思來想去,還是家里做的好,便宜、衛生而且口感宜人——醋多一點還是糖多一點,全看個人口味。
父親和母親早已是家中的腌酸老手——清早采購食材,夠新鮮,洗洗切切然后撒料腌制,配合默契。我曾看過他倆一起腌制水果酸:青芒果去皮切薄片,楊桃橫砍成星星塊,青木瓜刨絲,菠蘿番石榴切塊,李子敲碎了外皮……這一切都是便于“入味”。備好果料就該調汁了,老兩口一邊揣著個大碗一邊嘀嘀咕咕:“我說,等會兒少放點鹽,怕太咸了。”“糖多一點嘛,果子酸。”兩位長輩猶如做化學實驗的中學生一般小心翼翼地進行著每一個步驟,大功告成時一起瞅著腌酸的缸子直樂呵,那情景,看得我也忍不住笑了起來。“酸酸甜甜就是酸嘢咯!”一家人一起品嘗美味的酸,圍坐在老屋的餐桌旁,其樂融融。
那會兒,我在心里默默地添了一句:這酸嘢的酸甜口感,也正如生活本身的滋味。
是呀,在故鄉時吃酸嘢,再酸也會有點回甘,而待我遠離至親時,嘗到的那一抹酸味,卻是令我徹底酸倒了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