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鄉,郴州市北湖區華塘鎮茅坪村白沙塘組,刻著我童年的印記,連著我少年的夢幻,承載著我思鄉的情愫,印在我靈魂的深處。幾十年風風雨雨,幾十年坎坎坷坷,總讓我難以忘懷。
故鄉的天子山,雖不是名山,但它卻用博大的胸懷,孕育著一方百姓,用雄偉和厚重,見證著歷史的風雨滄桑。故鄉的天子山,山里有山,山外有山,山吻著山,山偎著山,山山相連,山水相依,相牽相掛。當初年少的我,一年四季的周末和寒暑假都要在故鄉的天子山上放成群的牛羊,砍伐成堆的柴火,采摘美味的野果,圍獵出沒的野獸,觀賞浪漫的山花,探奇驚險的天井巖洞。故鄉的天子山,面朝西河,春暖花開,山清水秀,鳥語花香。景色四季分明,春季觀賞浪漫的山花,夏秋采摘美味的野果,冬季欣賞曼妙的雪景……
故鄉碧波蕩漾的西河水繞天子山下而過,她屬湘江水系。養在深閨的她,直到2014年全市統一開發建設西河風光帶時,才被掀開神秘的面紗,她那美麗動人的姿容,才慢慢進入人們的視野。
故鄉所處地段的西河風光帶,距離郴城中心僅半小時車程。每當周末或節假日,置身繁華都市的人們,紛紛放下疲憊的身心,來到西河風光帶休閑度假,或步行或騎行,遠離喧鬧,回歸自然,放飛夢想,凈化心靈。
美麗動人的西河,就在離我的出生地不過300米的地方,我年少時那些歲月的夏秋兩季,就經常光顧西河游泳、摸魚。故鄉奔騰不息的西河,繼續著她的前程,奔向遠方,流入湘江,進入洞庭,匯入長江,走進海洋。
故鄉的花橋,橫跨在我心靈的空間,從喧鬧的城市到寂靜的鄉村。故鄉在不到二公里的西河兩岸就曾先后架設五座橋梁,有的現代,有的古老,各有各的風姿,各有各的景象。
現代的新橋,見證著城鄉飛速的發展。古老的花橋,現雖僅存有風燭殘年的幾孔橋墩,但卻勾起我童年溫馨的回憶。我時常在夢里徜徉在故鄉古老的花橋上,遙想風一般的輕盈,云一般的柔順,無聲地數著祖祖輩輩留下的腳印,一次次心潮澎湃,一次次思緒萬千……
故鄉,對每一個游子,都有一種特別的力量。一聲呼喚,欣然前往。
忘不了村莊東西兩旁高聳入云的千年古樟和茂密翠綠的南竹林;忘不了村莊南北兩旁那青石板和鵝卵石鋪就的彎彎小徑;忘不了小學參天的古松翠柏,西河旁的清代水運碼頭;忘不了雕龍畫鳳、遮風避雨、交通南北的古花橋;忘不了渾然天成有魚有蝦的小溪;更忘不了帶有天井的清代古民居祖屋。
穿行在故鄉山水之間,到處都是看不盡的絢麗風景,林中飛鳥、小橋流水、峰巒溝壑、山花野草,像一幅幅美麗的山水畫,自然、樸實、清新。
剛過天命之年的我,常常想起故鄉,常常憶起故鄉的那一輪明月,那一輪皎潔明月照耀下的故鄉,夢一樣輕柔,蜜一般甜美。
故鄉的月亮是明亮的,當初在沒有電視甚至連電燈都還沒有的故鄉,月亮就是黑夜里光明的主宰,悠然而淡定地掛在深邃的夜空。農忙“雙搶”時,我們經常乘著月色在村莊前的田間地頭幫父母親忙著扯秧、割稻。夜晚休息納涼時,我們在月光下的屋門前坐在大門外的石條凳上,聆聽老一輩講述神奇的天子山和美麗動人的西河水的傳說。
故鄉的月亮是清澈的,月亮從廣袤的天空瀉下,溫柔地灑在故鄉的村村寨寨,朦朧的村莊,錯落的農舍,怪異的樹影,還有村口那靜靜流淌的小河,一起刻上我童年的印記。
現今安居郴城的我,雖已置身繁華都市多年,但仍然常常悠閑地哼著故鄉的鄉間小調。在我心中和腦海里至今魂牽夢繞的還是那可親的故鄉,可敬的父母,可愛的童年,可憐的兄弟姐妹,還有那皎潔溫柔的明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