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飯后,漫步在韓原大地的田間地頭,濃濃的椒香味撲面而來,又勾起了我片片記憶。
小時候,每到四月,椒芽初發(fā),嬌嫩異常,我們的食材也豐富了起來。每次母親做餅時,總喊我去摘點嫩綠的花椒葉子,洗凈剁碎,揉進面里,黃燦燦的燒餅,里酥外脆,加上淡淡的椒香味,成了老家的一道美食。那時,村里的家家戶戶都會在自家門前種幾棵花椒樹,所產(chǎn)的花椒作為自家一年的調(diào)料,絕對夠吃。
工作后,我來到花椒產(chǎn)地韓城,后來又在這里安家,開始對花椒有了進一步的認識。據(jù)《本草綱目》記載,“秦椒,花椒也,始產(chǎn)于秦……生青熟紅,大于蜀椒。”《名醫(yī)別錄》也有“秦椒生秦嶺上,八九月采實”的記述。兩千多年來,花椒一直是陜西的著名特產(chǎn),特別是韓城山地上生長的“大紅袍”花椒,以“穗大粒多、皮厚肉豐、色澤鮮艷、香味濃郁、麻味適中”而久負“中華名椒”的盛譽。
每年8月初,就到了花椒成熟的季節(jié),驕陽似火,但正是收獲的好時節(jié)。田地里火紅的花椒掛滿枝頭,遠遠望去,像一顆顆紅瑪瑙,煞是好看,空氣中彌漫著醉人的味道。行走在田地邊,透過椒樹縫隙,到處可見采摘花椒的人。大人們帶著孩子們一起去摘花椒,一頂頂草帽在樹叢移動,椒農(nóng)和椒客爬高爬低,踩著凳子,拎著籠子,一手扶著樹枝,一手摘花椒,黝黑、古銅色的臉上洋溢著幸福的笑容。摘花椒的技巧很多,不能沒有指甲,但是指甲又不能過長,否則長時間掐花椒,指甲會發(fā)軟。花椒正好長在兩個小刺中間,一般人只能用食指和拇指來掐,稍不注意就會掐在刺上,你就會感覺麻麻的疼。
摘好的花椒要好好打理,晾曬對花椒價值影響極大,是優(yōu)質(zhì)優(yōu)價的關(guān)鍵環(huán)節(jié)。一般都是選擇晴天采摘,頭一天采摘,第二天晾曬,花椒在烈日的暴曬下,很快就會裂開,主家這時就要用專用工具輕輕拍打,把椒和籽分開,讓花椒繼續(xù)在太陽下暴曬,爭取當(dāng)天曬干,賣個好價錢。天氣不好時要把濕椒攤開放在陰涼處,不能堆積,以防發(fā)霉。
再聞椒香,又見椒紅。椒農(nóng)忙碌了一年,收獲的季節(jié),喜悅滿滿,我喜歡這豐收的景象,喜歡這飽含記憶的味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