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這部書里,他用殘缺的身體,說出 他體驗到的是生命的苦難,表達出的卻是存在的明朗和歡樂。史鐵生作品命若琴弦讀后感,我們來看看。
史鐵生作品命若琴弦讀后感 1
無數次的疑惑,生命的好處是什么,我們要做的又是什么。恍然間明悟過來,我們的生命本沒有好處,是荒誕離奇的,但是我們卻能夠賦予生命好處。
如《命若琴弦》中的老瞎子,他生命的好處就是不斷的彈琴,似一只飛蛾,用盡生命的所有精華,撲向那令人絕望的火焰。一根又一根斷了的琴弦,滿是他對光明的期望。在山路上,風吹雨打日曬,正因彈琴,而變得滿是活力。一把三弦琴,一彈一唱,絢爛了整個山野。老瞎子的師傅留下的那張無字藥方,似乎真正的揭示了殘酷的現實。老瞎子為之生為之亡的東西,居然僅僅是一張白紙,或許正是最后的發現,才讓老瞎子絕望吧。但是期望是不斷傳遞的,老瞎子認真地把無字白紙放進琴匣中時,撒了一個謊,他對小瞎子說,是他記錯了,只有彈斷一千二百根琴弦,才能夠去抓藥,那時,才會獲得光明。
我想象自己,就應就是故事中的小瞎子,無知但對一切充滿好奇。以一腔孤勇,去應對感情,殊不知,現實是愛人離去。為什么我們是瞎子,正因我們是瞎子。這是怎樣的發問和回答啊,我無所適從。
似乎我也應如老瞎子一般,為我的生命賦予一個好處。不斷的前行,不斷地成長,不斷地充實生命。一筆一劃的勾勒,繪成我理想中的樣貌。一把三弦琴,一走一輩子,說說唱唱地度過。
家人,朋友,那些與我有著聯系的人,都與我的生命接軌。我想生命不是自私的,我從未想過做一個偉大的'人,只想簡簡單單的幫忙身邊的人,或許這就是我為生命賦予的好處吧。
但是又會幻想,若在亂世中,我絕不就應這樣想。如有需要,在所不惜。老瞎子的歸宿,讓我明白,死亡或許是個必然,我們萬不就應恐懼或害怕,但是我們就應讓死亡有好處,老瞎子于悲痛中傳遞出的期望,是小瞎子生命的藍圖。
有所希翼,才會不斷前行。我們不能讓我們的生命無好處的流逝,我們要創造自己的價值。老瞎子的價值在于那彈斷的琴弦中,我們呢?我們是否應不斷的詢問著自己,你彈斷了多少琴弦,何時才夠一千根。
命若琴弦,易斷,但是卻有韌性。
愿生如春花直燦爛,死如秋葉之靜美。
史鐵生作品命若琴弦讀后感 2
獨自坐在窗前,手捧著史鐵生的《緣如弦》,思緒隨著那動人的琴聲悄悄走進只屬于“他”的世界。
一個瘦削駝背的身影出現在港口的盡頭,我飛快地跑上前,只見那人雙腿盤在地上,衣服上沾滿了灰塵和補丁。最引人注目的是他那雙長滿老繭的手,他是個瞎子,什么都看不見!
我放慢腳步,悄悄走到他面前。他的雙手在琴弦上熟練地來回擺動,仿佛從未停止過。鋼琴聲從未停止。我俯下身子,用溫柔的語氣對他說:“叔叔,你彈得這么起勁,沒人有空聽,你在問什么?”他微微一笑,用渾厚低沉的聲音對我說:“孩子,我又來見光了!師父曾經告訴我,這琴槽里有方子,可以治好我的眼鏡。只有兩千二百串后才能打開,重見光明!”
小時候,他為什么不哭?
可他師父卻說:“能哭還能救,能哭就哭夠了!”他本來就是個瞎子,怎么可能有重見光明的藥方呢?
就是一張沒有文字的白紙!
因為他內心充滿對光明的向往,所以他有求生的勇氣,有幾十年的決心,有戰勝一切的'信念!“雖然目的是假的,但也一定是有的,不然弦再緊,弦也彈不起來!”雖然他的眼睛失去了看到光明的權利,但上天給了他的靈魂打開了一扇光之窗,他的靈魂是光明的,美麗的!
史鐵生作品命若琴弦讀后感 3
莽莽蒼蒼的群山之中走著兩個瞎子,一老一少,一前一后,兩頂發了黑的草帽起伏躦動,匆匆忙忙,像是隨著一條不安靜的河水在漂流。無所謂從哪兒來,也無所謂到哪兒去,每人帶一把三弦琴,說
史鐵生的《命若琴弦》在這略顯匆忙和寂靜的氛圍中拉開,故事以七十歲的老瞎子和十七歲的小瞎子師徒二人為主線,穿插著師徒情與小瞎子第一次萌生的愛情。
正是說書的旺季,老瞎子趕著多說書,心里盤算著或許能在前面的野羊坳里彈斷第一千根弦。這一根根彈斷的一千根弦,將成為一副藥引子,就著封在琴槽里的藥方,老瞎子就能重見光明。
“你師爺一輩子才冤呢。”
“他彈斷了多少根?”
“他本來能彈夠一千根,可他記成了八百。”
小瞎子卻只一門心思在師父的電匣子上,他不明白綠色的長乙(椅),也不知道曲折的油狼(游廊)。只知道前面就是野羊坳,野羊坳里有個尖聲細氣的小妮子蘭秀兒。
老瞎子反對小瞎子和蘭秀兒廝混,命運卻使小瞎子得了一場病而獲得了更多與蘭秀兒在一起的時間,就在這一段時間里老瞎子總算彈斷了最后兩根弦。兩根弦一齊斷了。
老瞎子留下小瞎子在野羊坳養傷,獨自出山治眼睛。再次回來卻已形容枯槁。他在找他的'徒弟,可是人們告訴他,在蘭秀兒嫁到山外去的那天,小瞎子就已經離開了。
老瞎子在深山找到了小瞎子,后者正一動不動在等死。小瞎子哭了幾天幾夜,最后道:“師父,我想睜開眼看看!哪怕就看一回。”
“那就彈你的琴弦,一根一根盡力地彈吧。記住,得彈斷一千二。”
“一千二?”
“是一千二。我沒彈夠,我記成了一千。”
他不忍對他說,那藥方本是一張白紙。
往往在經歷了千辛萬苦之后,卻發現原本的目標依舊遙不可及或者根本虛無。這時就像書中的老瞎子,在瞬間失去了吸引他活下去、走下去、唱下去的東西。心弦的潰壞不過如此。失意是難免的,難求的是樹立起新的目標,換上新弦,重新繃起一曲新的人生樂章。作者史鐵生,在一次接受采訪時自嘲道:“我的主業是殘疾,副業是寫作。”讀史鐵生前期的文章,常常能讀出他對于車禍致殘的無奈以及不甘,但是,他已將新的重心置于寫作上,他找到了新的目標,就能在人生的道路上越走越遠。
生本是嚴峻的。在我們心弦的兩端有兩個點,一頭是追求,一頭是目的,在琴上繃直的那一瞬,人生的樂章就開始了。在人生的旅途中我們會遇到許多曲折,會被命運左右,從而一頭扎進黑暗長久難以出來,但一定要抓住黑暗中的支點,不停下前進的腳步。即使目的是虛設,也非得有不可,不然琴弦怎么拉緊,拉不緊就彈不響。哪怕是一張無字的白紙,也至少讓老瞎子在匆匆中給村民們帶去歡樂,為自己黑暗的生活添上興致勃勃,讓身上的疲勞和孤寂全忘卻。他的一輩子都被這虛設的目的拉緊,在他唱到“不表羅成投胎事,又唱秦王李世民……”,或是帶著小瞎子在山林間穿梭的時候,他是充實的,是向著夢想去的。
信念,應當是這樣一個存在,就像有人看見一滴露水或一片漂浮的葉,便知道它們存在,或是有人的腳被一塊尖巖石碰傷了,他也知道巖石就在那里,就像高樹在地上投下影子,花和人也在地上投下影子。沒有影子的東西,沒有力量活下去。
故事的結尾依舊是開頭,莽莽蒼蒼的群山之中走著兩個瞎子,一老一少,一前一后,兩頂發了黑的草帽起伏躦動,匆匆忙忙,像是隨著一條不安靜的河水在漂流。無所謂從哪兒來、到哪兒去,也無所謂誰是誰……
一切周而復始。